2023年10月28日,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團公司主辦,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廣西師范大學古籍文獻整理研究中心協(xié)辦的第三屆“古籍文獻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國際學術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辦。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利來友副部長,廣西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趙鐵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教授,溫州大學人文學院侯榮川教授,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軒莊教授等出席了本次論壇。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研究館員,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研究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國星教授,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陳廣宏教授,湖北省圖書館館長劉偉成研究館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中韓文部主任李國慶教授,南京圖書館副館長全勤研究館員,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馬小鶴研究館員,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姚伯岳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館長劉明新教授,中山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蕾研究館員,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沈俊平副館長,玉林師范學院校長李偉中教授,廣西出版?zhèn)髅郊瘓F總經理張藝兵教授等應邀參加論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溫州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玉林師范學院、安陽師范學院、臺灣中正大學、東京大學等海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圖書館、南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圖書館、夏威夷大學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等海內外收藏機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廣西出版?zhèn)髅郊瘓F等出版?zhèn)髅较嚓P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2023年廣西古籍人才實訓班學員等共計100余人參加此次論壇。
本次論壇由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湯文輝主持,包括開幕式、主旨發(fā)言、專題發(fā)言、閉幕式四個環(huán)節(jié)。
開幕式上,黃軒莊對與會的領導和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指出,集團公司將以此次論壇的舉辦為契機,深化出版單位同科研機構、收藏機構的聯(lián)系與協(xié)作,以優(yōu)質的出版促進文化的傳承,推動學術繁榮,為挖掘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推動古籍整理出版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新的更大的力量。
廖可斌在致辭中總結了本次論壇所展現的古籍整理工作的兩個重要特點,一是上、中、下游的聯(lián)絡,二是中外的聯(lián)絡。他認為,古籍整理不僅是一個專業(yè),而且是一個行業(yè),根本上是事業(yè),其收藏、整理研究、出版是上、中、下游的關系,必須連通,共同的目標是利用好中國古代寶貴的典籍資源,將其進行精心整理,推向社會,滿足讀者與各界的需求。同時,他簡要回顧了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的發(fā)展歷程,以及與古籍出版的協(xié)作關系,強調了古籍人才培養(yǎng)和引進的重要性。
侯榮川在致辭中表示,溫州和溫州大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人文底色,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多年來厚植學術人文力量,建立有多個省、市一流學科、重點研究基地,辦學實力突出,本月底將組建溫州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以更好地承擔和完成國家戰(zhàn)略及服務好地方發(fā)展的重要使命。他表示,這是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第二次協(xié)辦“古籍文獻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國際學術論壇,相信論壇的舉辦對匯聚多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古籍文獻的研究和出版具有重要意義。
趙鐵在致辭中指出,浩瀚的古籍文獻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古籍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對賡續(xù)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出版社在當前古籍文獻出版工作的基礎上,深耕細作,培育和出版一批在學術界、文化界都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古籍作品,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出貢獻。
利來友在致辭中說,古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年十月,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為黨和國家今后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包括古籍在內的整個文化事業(yè)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本次論壇在賡續(xù)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
主旨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各位專家學者圍繞古籍文獻的整理出版、新技術的應用、海外中文古籍的調查情況等議題作了指導性發(fā)言。
陳紅彥介紹了國家圖書館古籍存藏情況,館方配合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學界需要與基于研究和整理、根據社會熱點需要的出版思路,以及國圖在推廣介紹古籍文獻過程中的新探索,強調了用科技呈現古籍的重要性。她認為,古籍保護跨越了各個學科領域,以后跨學科、跨界的合作也會越來越自然地推進古籍文獻走出書庫,進入研究領域和日常的生活。
陳超指出,圖書館工作需要實現保存保護、服務研究、傳播傳承三個環(huán)節(jié)的現代化。他強調了人才隊伍的建設,將人才分為工匠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同時強調了科技賦能等的重要作用與圖書館應當提供的服務和所做的研究。他建議放眼世界前沿,深入思考在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的背景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研究工作該如何展開。
李國慶以北美為中心,介紹了海外中文古籍的分布,尤其是北美若干圖書館的稀見古籍及古籍收藏概況,同時回顧了《海外中文古籍總目》的緣起及出版情況。
張國星從出版編輯的角度切入,強調出版家在國家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評價古籍不僅要看其技與藝的功能,還要注重它的審美效果,要發(fā)掘中華美學的精髓。他表示,對優(yōu)秀古籍的仿真制作,蘊含出版者獨特的視角和眼光,具備對中華文明的特別認識,是對中華文明的發(fā)揚光大。
全勤介紹了古籍整理的內涵、南京圖書館館藏古籍出版的意義與傳統(tǒng),以及南圖豐富的出版成果。她提到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的五個特點,分別是聚集孤本、稿本等珍貴館藏,聚集地方文獻,聚集館藏特色文獻、專題文獻,文獻出版類型多樣,全文影印出版和文獻深度整理相結合。
陳廣宏在發(fā)言中首先提出一個問題:面對浩繁的集部文獻,應該怎樣真正把它作為研究對象,而不僅僅是史料?隨后指出,古代文史研究需要有各自更細、更為專業(yè)的文獻學獨立發(fā)展空間,在此基礎上,“集部之學”就有可能成為還原古代政教學術詞章語境的一種途徑,成為貫通文學文獻學、文學理論與批評、文學史的一個契機,對前述問題做了解答。
劉偉成在發(fā)言中介紹了湖北省圖書館古籍情況及其整理與出版、活化與推廣。他表示,湖北省圖書館在與國家古籍保護相關規(guī)劃相結合的前提下,將以“鄂圖藏珍”為重點抓手,開發(fā)館藏特色古籍及民國書刊,依照搶救性保護、合理性開發(fā)利用的總原則,有計劃、分步驟地對館藏特色文獻進行系統(tǒng)性整理出版。
馬小鶴對美國學者、藏書家傅禮初的藏書情況進行了介紹。他提到,傅禮初繼承了其師柯立夫在中國訪求的部分藏書,其中滿文、蒙古文文獻數量龐大,藏書后歸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同時分析了傅禮初求學與治學背景,解釋了他何以能夠完成如此數量的漢籍收藏并取得輝煌的學術成就。
姚伯岳認為,出版社所做的古籍編選、整理及出版工作,特別是紙質出版,延續(xù)了古籍的基因,將古籍的基本面貌保護了下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他強調,圖書館對所藏古籍有占有權,同時古籍也是全民所有,是國家所有,圖書館的責任是揭示館藏、宣傳館藏,以便開發(fā)、利用,服務于讀者、學者、大眾和社會。
主旨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同時發(fā)布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珍稀文獻學術資源知識服務平臺”。湯文輝在介紹平臺建設情況時表示,近三十年來,集團公司在珍稀文獻、特色文獻上做出不少努力,此平臺可視為這些出版工作的延續(xù)。目前平臺以海內外收藏單位或個人收藏的稀有文獻、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古籍文獻、前印本時代的寫本和出土文獻等五大板塊為主,未來將與紙質出版并行,服務于學術研究。
與會的專家學者長期關注古籍文獻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專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從專業(yè)角度和研究思路出發(fā),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理論總結進行了發(fā)言和討論,內容涉及古籍版本調查研究和辨誤、海內外館藏機構特色資源及整理出版經驗介紹、古籍整理新思路、專業(yè)術語的內涵及演變、民間收藏、古籍流傳史、古籍裝幀、古籍保護、數字人文等多個方面。這些專題報告體現了古籍研究的前沿進展,其中若干針對古籍收藏、整理和學術研究的良性互動的反思,給人以啟發(fā),為出版單位和學術機構、館藏機構的互動提供了助推劑,將促進社會各界古籍工作者的思想碰撞,在未來產出更優(yōu)質、新銳的成果。
閉幕式上,廖可斌對論壇作總結發(fā)言,他認為,論壇中匯報的論文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回顧、總結近年來古籍整理情況的報告。這些報告往往具有全局性、整體性、戰(zhàn)略性,其著眼點可分為全球性、地方性、機構性,展示了這些年古籍整理的兩個亮點:一是由圖書館主導,或者由圖書館與出版機構、研究者合作進行的漢籍整理工作,其不僅在漢籍收藏上,而且在漢籍整理、出版上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海外中國漢籍的調查、編目與整理出版,對摸清存世漢籍的整體面貌具有重要意義。第二個方面,是對相關文獻的整理研究。有對文獻分類、形制、演進過程的探索等,有對具體文獻的個案研究,無論是對文獻的發(fā)展史的研究,還是對個案的研究,對將來整理古籍都有重要參考價值。第三方面是對收藏、整理研究和出版,即圖書館、大學和出版社之間的相互關系,還有對古籍整理出版的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
為構建科研機構、館藏機構和出版單位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集團公司于2019年在桂林發(fā)起首屆“古籍文獻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國際學術論壇,來自海內外三十多所高校、研究機構的相關專家學者近百人參加論壇,以海外中文古籍文獻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為中心,希望通過共同討論匯集多方智慧與力量,共同推動海外中文古籍文獻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各項工作在今后取得更多進展與成果。2022年,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和集團公司聯(lián)合主辦、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協(xié)辦的第二屆“古籍文獻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國際學術論壇——東亞漢籍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共有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的七十余位學者參加會議,有四十余位專家學者作了主旨報告和專題發(fā)言,內容涉及東亞漢籍收藏、整理、研究、出版的各個方面,涉及面廣,研究深入,在研究理論和方法與個案研究等方面皆有不少亮點閃現,展現了學術機構、館藏機構、出版機構密切合作,學者、研究館員、出版人在《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的旗幟下共襄盛舉的精神風貌。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部署和安排,這對于加強海內外古籍存藏機構交流合作,深化對海內外古籍文獻收藏整理,以及出版?zhèn)鞑ズ屠枚继峁┝擞欣闹С趾椭?。湯文輝指出,本次論壇的舉辦,既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著力賡續(xù)中華文脈的具體實踐,也是推動古籍文獻整理研究不斷向深度、廣度拓展的重要舉措,學術團隊、館藏機構以及出版單位等社會各界古籍工作者將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展開更多形式、更深層面的合作,合力推動新時代古籍工作進一步發(fā)展,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第三屆“古籍文獻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國際學術論壇現場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利來友副部長致辭
廣西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趙鐵教授致辭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教授致辭
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軒莊教授致辭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侯榮川教授致辭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研究館員作主旨發(fā)言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研究館員作主旨發(fā)言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中韓文部主任李國慶教授作主旨發(fā)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國星教授作主旨發(fā)言
南京圖書館副館長全勤研究館員作主旨發(fā)言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陳廣宏教授作主旨發(fā)言
湖北省圖書館館長劉偉成研究館員作主旨發(fā)言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馬小鶴研究員作主旨發(fā)言
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姚伯岳教授作主旨發(fā)言
集團公司“珍稀文獻學術資源知識服務平臺”發(fā)布
集團公司總編輯湯文輝主持論壇
第三屆“古籍文獻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國際學術論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