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基礎讀本》(李鍌主編)原為臺灣高中國文科必修課教材,共六冊。一至三冊,選自《論語》;四、五兩冊選自《孟子》;第六冊則選錄《大學》與《中庸》。文中注釋以朱熹《四書集注》為主,并融合《十三經(jīng)注疏》等各代學者解釋。
本教材之編輯目標,在于陶鑄高中學生優(yōu)雅的氣質,高尚的品德,并啟迪人生意義,弘揚中華文化。選輯的篇章,以能反映中華文化精髓,培養(yǎng)倫理道德觀念,且具有時代意義者為標準。
《中國文化基礎讀本》(全六冊,李鍌主編)為“第一套引進大陸的臺灣高中國學教材”,內(nèi)容為“四書選讀”。本書引進臺灣版權,未加增減,保持了“原版、原著、原貌”。在當下“國學熱”的時代氛圍中,本書不啻為最佳國學“補課”讀物!
《中國文化基礎讀本》為臺灣地區(qū)沿用四十年國學教材,選錄儒家四書統(tǒng)析而成,為“經(jīng)典進課堂”之最佳范本!原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家任繼愈先生曾為本書作序,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著名哲學史家龐樸、北京師范大學童慶炳教授、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聯(lián)袂推薦!
李鍌(xiǎn),字爽秋,號樂叔,福建林森人,1927 年生,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曾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前后二十余年,曾任臺灣師大國文系主任兼國文研究所所長。現(xiàn)任師大訓導長。學術專長:中國文學史、韓非子、音韻學與文選學。
德行類
論修養(yǎng)
五、論好惡
六、論剛毅
七、論士
言語類
論法語
一、時言
二、善言
三、言行
論人
一、論古人時人
二、記孔子
三、孔子自述
四、時人評孔子
五、孔子論弟子
《中國文化基礎讀本》(全六冊),為臺灣正中書局出版,李鍌主編,原名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原為臺灣地區(qū)高中國文必修教材。2008年,在知名語文教育專家王麗女士(現(xiàn)任北京新學校研究院經(jīng)典教育中心主任)協(xié)助下,大陸新華出版社首度引進正中版圖書版權,改名為《國學基本教材》,分為上下兩冊,作為社會讀物面世。2013年9月,北京新學校研究院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合作,再度引進該書版權,改名為《中國文化基礎讀本》。這個版本保持了臺灣原版全套六冊裝,以最大程度地適應于原“高中教材” 的定位。
《中國文化基礎讀本》為臺灣地區(qū)沿用四十年國學教材,選錄儒家四書統(tǒng)析而成,為“經(jīng)典進課堂”之最佳范本!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著名哲學史家龐樸、北京師范大學童慶炳教授、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聯(lián)袂推薦!原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家任繼愈先生曾為本書作序,稱此書“嚴格忠實于原文,樸素、簡要、有新意,且深入淺出是一套很適合青少年讀者的好書。”
《中國文化基礎讀本》與目前大陸市場同類教材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尊重原作者,保持了“原版、原著、原貌”,并未為了迎合大陸應試需要,而做人為刪改、增添或重編。
《中國文化基礎讀本》的編輯團隊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其主編李鍌先生為原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主任、臺灣學術審議委員會常務委員、臺灣國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小組召集人。編輯委員中,陳新雄教授為原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教授,也是臺灣音韻學大師。學術大師的加入,保證了《中國文化基礎讀本》內(nèi)容的專業(yè)性、可信性;臺灣中學一線教師的加入,則保證了教材“接地氣”,便于中學課堂教學。
▲ 言語類•論法語•二、善言
人群之中,整天有數(shù)不清的話語在傳播著。其中有的是正面的,或者鼓舞心靈,或者增進智慧,或者融洽人我情誼;有的則是負面的、傷風害俗的、攻擊毀謗的、了無意義的。負面的話語,使人不舒服,使人玩歲(kài,荒廢)時,而正面的話語,則使人溫馨滿懷。所以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保ā盾髯?#8226;榮辱》篇)
正面的話語,對人生有莫大的助益。然而哪些話是正面的、有益的呢?實在也無法一一指陳,本單元且以三章略作舉隅。第一章的重點是別人的規(guī)勸語,第二章的重點是師長的啟示語,第三章則著重在自我的合理承諾。實踐合理的承諾,使自己有義有信;鉆研師長的啟示,使人中規(guī)中矩;聽從別人的規(guī)勸,使人知過改過。
進德修業(yè),是可以從踐履這些善言展開的。
一
子曰:“法語之言①,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②,能無說③乎?繹④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⑤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第九•二三)
章旨
孔子勉人虛心接受別人的告誡與勸導,而遷善改過。
注釋
?、俜ㄕZ之言嚴正的告誡。
?、谫闩c之言委婉的勸導。巽,音xùn。
?、壅f音yuè,通“悅”。
?、芾[音yì,抽引絲緒,引申有仔細思考省察的意思。
?、菽┡c“弗”、“莫”、“無”通。
析論
過錯,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即使圣賢也不例外。但圣賢與一般人不同,他們知錯能改,不作掩過飾非的無謂之舉。顏淵“不貳過”(《雍也》篇)、孔子憂“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篇),清楚地告示人:不怕有過,就怕有過不能改(《學而》篇)。所以,孔子對“過”有個說法,即“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wèi)靈公》篇)
一旦有過而被發(fā)現(xiàn),旁人或許會以嚴正的辭氣加以糾正,或許會以委婉的言語從旁規(guī)勸,這應該都要心存感激,虛心接納的,因為他們找到我們行為、智慮、情性的盲點,還指引可行之道,可以幫助我們改過、寡過,完善德行。可是,往往因為自尊心作祟,我們會不愿意承認自己做錯、犯過。所以對于別人嚴正的指教,表面上雖滿口唯諾,心里卻不以為然,甚至還嫉恨恚怒;而對于別人和顏委婉的勸導,卻只慶幸沒有受到苛責,保住了顏面,而不思考其人勸說的微言,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錯誤所在。這兩種態(tài)度,都無法改善自己的行為。
孔子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常有的毛病,真值得再三玩味。
二
有子曰:“信①近于義,言可復②也;恭③近于禮,遠④恥辱也;因⑤不失其親,亦可宗⑥也?!保ā秾W而》第一•一三)
章旨
有子示人:言行交際當以禮、義為依歸。
注釋
?、傩牛号c人約定。
?、趶停痕`履。
?、酃В壕错?。
?、苓h:遠離。
⑤因:親近、依靠。
?、拮冢鹤谥?、效法。
析論
任何一個社會,怎樣的行為、怎樣的言說、怎樣的人格是合理合宜的,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人只要生活其中,朝夕濡染學習,都會熟悉這些共識和因此生成的規(guī)范。只是,行為規(guī)范雖然清楚,但不遵守的,還是不乏其人;而自認遵守卻又拘泥不通的,也大有人在。
就以說話要守信、對人要恭順、交友要互相信賴這些平常的道理來說吧,有些人便不能做得很好。有人一味要求“說到做到”,一旦做到了,反倒造成傷害自己,也連累他人的后果。因為那些話是不應該付諸實行的。畢竟人非絕對完美,平時的說話,往往會受情緒、環(huán)境、局勢以及自己知識的有限性影響,而違背了理性,其中如果是屬于預先承諾的話,怎么能真的去做呢?有人則一心一意對人恭順,客客氣氣,卻不知道表現(xiàn)過度,極有可能泯滅是非,不辨善惡,風骨盡喪而淪為鄉(xiāng)愿,成為人家瞧不起的爛好人。有人則對于朋友全講義氣,不論如何都支持他、信賴他,以為那才夠“朋友”,有親切感。卻不知道朋友應該互相切磋德行,規(guī)勸是非。舉凡這等人,都是太固執(zhí)習見了,以致失去道德判斷的自由,拘固不通,似是遵循規(guī)范,卻殘害了規(guī)范的真精神。
這章有子提醒我們,人在言、行、交際上,都要細細思考社會規(guī)范的真正用意。社會規(guī)范說人要守信,但自己還要有“義”的辨別;規(guī)范說對人要恭順,但自己還要守“禮”的分寸;規(guī)范說要親近值得親近的人,但自己還得思考什么樣的人,才值得自己信賴、依靠。
三
子貢問曰:“有一言①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第一五•二三)
章旨
孔子告訴子貢恕道之精要。
注釋
?、僖谎裕汉唵蔚囊痪湓?。
析論
道德實踐最重要的憑靠是自己,而非外在規(guī)范。但是所謂憑靠自己的良知以判斷是非對錯,可不簡單,那不是自以為是,師心自用。必須經(jīng)過自己不斷地思索、講習、磨煉、修養(yǎng)之后,才能有清明的判斷能力??组T師弟之間,日常講學修德,精彩的部分就在這里。他們相互砥礪切磋,以期不惑于理,不逾規(guī)矩。德行講習中,想要掌握功夫要旨,以最簡約的原則來待人處世,應該是虔誠的學者一種積極的想法??鬃釉虻茏颖硎尽拔岬酪灰载炛保ā独锶省返谒?#8226;一五),此章又有子貢求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即顯示出孔子弟子求道若渴、積極修德的心態(tài)。 “一以貫之”章,由曾子側面說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章則再次提到“恕”字,足見這是儒家道德學說的精髓。外在規(guī)范既然不盡可靠,那么,指導自己言行的原則又是什么呢?“恕”應該便是答案。唯有我們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才能發(fā)現(xiàn)如何的言行是合理、合宜的;才能注意自己的待人處世,修正自己的不是?!凹核挥?,勿施于人”,真是簡約而又具體可辦的原則,懷此一念以行世,必能寡過進德了。
請介紹自己的“座右銘”,試說體會,以與同學分享。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