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世界各地古怪珍奇景點;收集死刑犯臨刑前寫下的詩句;報道日本本地嘻哈歌手;走訪上百個東京普通人狹小公寓詮釋“Japanese Style”;拍攝每個日本人都去過卻不被設(shè)計界理睬的“情人旅館”內(nèi)部裝潢……捕捉主流之外的怪誕景色,挖掘日常而不平常的人間故事,當代日本極具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都筑響一,從雜志記者到做書編輯,他拒絕乏味,打碎常規(guī),只做自己感興趣的選題,怪招迭出,特立獨行。
“白費功夫的編輯會議”“不要跟同行喝酒”“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不把東京放在眼里”……毒舌且有沖擊力的文筆背后是對人間的溫暖觀察,劍走偏鋒的編輯生涯是對主流社會與體制的不妥協(xié)。
這本書是一趟出人意料的奇異閱讀之旅,更是一段灑脫、真實、痛快的編輯傳奇。"
"都筑響一
1956年生于東京。1976—1986 年于甫創(chuàng)刊的流行生活文化雜志POPEYE、BRUTUS 擔任當代藝術(shù)、建筑、設(shè)計等報道的采訪編輯。1989—1992 年編輯了當代藝術(shù)全集ArT RANDOM系列(共102 本),呈現(xiàn)20世紀80年代當代藝術(shù)群像。他也親手拿起相機,從既有媒體觀點外擷取現(xiàn)代社會樣貌?!稏|京風格》拍攝了狹窄但充滿獨創(chuàng)性的年輕人住處,《ROADSIDE JAPAN——珍奇日本紀行》探訪了日本各地的奇妙名勝。1997年獲木村伊兵衛(wèi)獎。1997—2001年編輯STREET DESIGN FILE 攝影集(共20本),收錄了業(yè)余人士的優(yōu)秀設(shè)計。
如今仍持續(xù)探訪世界各地的“ROADSIDE”,著眼于秘寶館、小酒館、獨居老人等無名超人的事跡。"
"·前言
·問題1 做一本書要從何開始?
不知道才辦得到/有手指就能做書/白費功夫的編輯會議/別看讀者臉色,觀照自己/學得來的事,學不來的事/不要跟同行喝酒/設(shè)計師這種“仆役”
·問題2 如何養(yǎng)成自己的編輯視點
身為策展人,身為DJ/邂逅美國文化/自由工作者的自由與不自由/要試著停下腳步/沒錢才辦得到的事
·問題3 為何是“ROADSIDE”?
身邊的現(xiàn)實是很有趣的/游移,才能讓人逮住你/只報隨處可見的事物,只去隨隨便便都能去的地方/會去的笨蛋,不去的笨蛋/“鄙視鏈”沒完沒了/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
·問題4 沒人做過的事,該如何下手?
業(yè)界會死,詞會留下/嘻又哈
·問題5 你為誰做書?
不把東京放在眼里/藝術(shù)這種蛛絲/藝術(shù)大學這種陷阱
·問題6 編輯能做什么?
編輯這種生物/攝影的“歧路”/網(wǎng)絡(luò)搜索是種毒品/事前調(diào)查的功過
·問題7 你認為出版的未來會如何?
遠離書本,離到哪兒去?/“超素人之亂”
·問題8 為何開始經(jīng)營網(wǎng)絡(luò)自媒體?
不是因為想做才去做/何謂“產(chǎn)地直銷”媒體?/點擊數(shù)是妖魔/窮人的武器
·代結(jié)語:進入無“流行”的時代"
"白費功夫的編輯會議
我編輯之路的起點,是平凡出版(Magazine House前身)發(fā)行的雜志POPEYE 的兼職打雜人員。
當時(說是當時,那也是將近40年前的事情了)正逢第一波或第二波滑板風潮,我和大學朋友也在玩滑板。我為了滑板的事寄明信片給編輯部,結(jié)果那成為我日后進去打工的契機,就這么單純。我完全不曾把“成為編輯”當作目標。
因此我一開始只是一個跑腿小弟。在那個年代,稿子完全手寫,連傳真都還沒普及,更別說網(wǎng)絡(luò)了,我負責的工作便是去作者那里取稿,幫忙倒茶,或寄送印好的雜志之類。當時POPEYE有許多資訊是從美國雜志獲得的。工作一陣子后,上頭得知我是英語系的,開始托我翻譯雜志上的文章。翻譯完交給別人寫稿等于花了兩遍功夫,于是他們又進一步問:“你要不要自己寫稿?”我一寫就寫到了今天。也就是說,我有一段時期是領(lǐng)時薪,后來就改成了稿費制,一張稿紙領(lǐng)一定金額。
POPEYE于1976 年創(chuàng)刊,跟我上大學是同一年。不久后,大學生和20歲出頭的讀者群體與我一樣踏入社會,公司希望做一本讀者年齡層再略高一些的雜志,BRUTUS便在POPEYE第五個年頭時問世了。我受邀過去工作,最后在這兩本雜志里共待了十年。我認為這段時間打下了我身為編輯的所有基礎(chǔ)。入行時真的沒多想什么,卻碰巧找到了與自己如此契合的環(huán)境。
POPEYE和BRUTUS的編輯部都是不開編輯會議的,現(xiàn)在回頭想想才知道那并非常態(tài)。尤其是在BRUTUS的那五年,我記憶中根本沒開過半次會。POPEYE應(yīng)該也沒開過,不過也可能是我不在的時候開的。
不開會要如何編出雜志呢?首先,腦海中如果有了策劃思路,就先去查找各種資料。查歸查,但那畢竟是沒有網(wǎng)絡(luò)的時代,所以也做不了太詳細的事前調(diào)查,要是覺得大概搞得定就到總編辦公桌前報告:“這個似乎很有趣,請讓我寫報道。”
接著總編就會說:“那某月號給你幾十頁篇幅,去采訪吧?!本庉嬀统鋈ゲ稍L了。我還在POPEYE時,組成大陣仗的采訪團隊是理所當然的安排,不過到BRUTUS后我已經(jīng)做慣了,來自各種背景的國外友人也變多了,所以最常采取的做法是:只跟攝影師兩個人行動,或一個人前往采訪地再雇用當?shù)財z影師幫忙,只帶底片回國。接著再去編輯部,或更多時候是直接帶著排版表單和底片回家,一個人寫稿、做版。
由于做事方法如此,所以大家都要等到雜志出版后才會知道隔壁編輯采訪的主題。只有負責定版(決定把收集來的報道在雜志上排序)的編審和總編才會知道所有雜志內(nèi)容。那是獨立思考策劃、自己負責完成版面的工作制度,成功的甜頭和失敗的苦頭全部只有一個人嘗。
我發(fā)自內(nèi)心認為,催生無聊雜志的正是“編輯會議”。不管在哪家出版社,開會(有時也會讓銷售部門參加,視情況而定)決定策劃都是常態(tài)。比方說,每個星期一在中午前開會,每人提出五個方案,所有人一起討論。
接著大家開始一個一個抹殺彼此的方案,這不有趣,那也不有趣。有方案幸存下來獲得采用,再分配給某人:“這個你來負責?!睆哪菚r候開始,負責人的采訪動機就已經(jīng)是零了,因為那不一定是他想做的內(nèi)容。
“能過的策劃”是什么?就是內(nèi)容大家都懂的策劃。要讓大家懂,就得進行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介紹。介紹當中如果沒有案例就會缺乏說服力,而案例不外乎是這樣那樣的雜志、網(wǎng)絡(luò)或電視上都有過的報道?!翱?,這么多人做過?!焙唵蝸碚f,就是用別人已經(jīng)用過的題材,而這除了炒冷飯外,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成果。
采訪要訪的不是“你知道很有趣的東西”,而是“好像很有趣的東西”。別人報道過的題材,你可以直接掌握內(nèi)容,但沒人報道過的題材就不能“喏”一聲展示給別人看了。不知道能不能順利寫成文章,但感覺似乎很有趣,所以就過去看看。采訪就是這么一回事,這種工作基本上跟會議格格不入。
說到底,會議也算是一種避險行為。大家一起做決定,就算失敗了也可以把“是大家一起決定的嘛”掛在嘴邊。某種意義上會議只是一種集體回避責任的制度。就在會議一個接一個開的過程中,題材的新鮮度也在不斷下降。
我一路走來都靠自由接案,我認為,專業(yè)工作者不該采取“大家一起來”的做法,分攤責任是不行的。銷售的意見和市場調(diào)查都無關(guān)緊要,編輯就該全力寫出最好的報道、做出最棒的書付印,銷售就該全力推廣、營銷。做不出好書,編輯要負責;任誰來看都覺得好的書如果賣不出去,銷售要負責。我認為這就是專業(yè)人該有的覺悟,但我的看法也有過于天真的部分吧。
不過,應(yīng)該也有很多人會擔心自己的策劃無法擊中讀者喜好。我一開始也會這樣。
比方說,在BRUTUS創(chuàng)刊的20世紀80年代前期,紐約比現(xiàn)在野得多,但非常有趣。藝術(shù)圈原本流行難解的概念藝術(shù),但當時新繪畫運動從截然不同的源頭冒了出來,蔚為風行。像基思·哈林、讓-米歇爾·巴斯奎特等,全都是在同一個時期浮上臺面的。
我一直都很喜歡當代藝術(shù),但并沒有受過專業(yè)的學院訓練,專業(yè)知識完全為零。不過跑紐約久了,和那些藝術(shù)家也成了朋友,越來越覺得當時的場景很有趣。那剛好是眼光銳利的藝廊開始推基思和巴斯奎特的時期,他們的作品先前只被當作“涂鴉=亂畫=違法行為”。
于是我采訪了他們?;氐綎|京后,為了寫報道,我開始找各種參考資料,閱讀《美術(shù)手帖》和《藝術(shù)新潮》,結(jié)果到處都沒有刊載相關(guān)信息。
于是,我一開始當然會認為自己押錯了,因為專家完全沒提到過他們。不過這種狀況實在太常發(fā)生,久而久之我突然間就想通了:專家只是沒實際去過那里,所以不知道罷了。他們有知識但沒有行動力,所以無法知曉該領(lǐng)域正在形成的新潮流。另一方面,我雖然沒有知識,但有行動力……或者說有經(jīng)費。(笑)而且主管也從來不曾對我說:“去向?qū)<掖_認文章內(nèi)容有沒有錯?!爆F(xiàn)在回想起來,他認同我的地方并不是我對采訪對象的客觀評價,而是我身為采訪者非常享受采訪對象帶給我的樂趣。就這樣,漸漸地,我不再信任專家說法,轉(zhuǎn)而相信自己的眼光和感覺。對我來說,這是做雜志的十年里最好的訓練。
只能像那樣自以為是地獨立作業(yè),所以失敗的話會慘到極點,有時手忙腳亂地向旁人求援也來不及了。完全不想回顧的失敗多得很,不過呢,唉,兩個星期后下一期就要出了(當年P(guān)OPEYE和BRUTUS都是雙周刊),只能告訴自己:失敗就靠下一期扳回一城吧,沒別的辦法了。然后硬撐下去。
前面提到,我沒想太多,順勢就成了編輯。不過在POPEYE打工期間,我其實考慮過考研究生,繼續(xù)研究美國文學。因此,當我赴美采訪,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同代年輕人喜歡的年輕作家時,都會興奮地把他們寫進報告中??墒墙淌趥儏s毫無反應(yīng)。
也許現(xiàn)在也沒什么差別吧?當年大學的美國當代文學課堂上,“當代”指的是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他們。兩人都老早就過世了啊……那種狀況看久了,就會對學院的封閉性,或者說遲鈍性、慢半拍感到極度厭煩。
于是我漸漸地不在乎學校,越來越覺得跑現(xiàn)場有趣。
四年級交畢業(yè)論文的時候照樣為了POPEYE跑到美國去采訪,交不出東西結(jié)果留級一年。第二年校方大概想給我留情面,決定讓我畢業(yè),但對我說:“我們是特別網(wǎng)開一面,所以你別參加畢業(yè)典禮?!蔽业浆F(xiàn)在都還沒去拿畢業(yè)證書。唉,不過我也不想要啦。
遇到真正新穎的事物時,并不是每次心里都能迸出一句“太棒了”!既然新,你當然沒聽過名字,也沒見過,無法判斷好壞。不過碰到的瞬間內(nèi)心會騷動。
要斬釘截鐵地說它“好”,當然會很不安。也許只有自己不知道它,也有可能完全押錯寶。
即使到了現(xiàn)在,我大部分的報道都還是懷著這種不安做出來的。(真的?。┛朔@種不安的方法之一,就是把花錢作為考慮基準。
比方說,當我考慮做冷門畫家的特輯時,只要問自己會不會想掏錢買對方的作品就行了,這樣立刻就能判斷自己是“喜歡到愿意花錢”還是“覺得好像還不錯所以想采訪看看”。養(yǎng)成不要立刻上網(wǎng)搜尋的習慣,靠自己的頭腦與內(nèi)心感受進行判斷。這也許是培養(yǎng)自己的嗅覺最不費功夫的方法吧。
假設(shè)我和責編兩個人去某個陌生城鎮(zhèn)采訪,當午餐時間來臨時,如果那個編輯一下子就拿出手機查“Tabelog”,我絕對無法信任他。我們不該遵從他人意見,應(yīng)該先靠自己挑選,先吃吃看再說。也許會吃到萬分糟糕的餐點,也可能會挑到從沒吃過的美味食物。所謂磨煉嗅覺、強化味蕾,指的就是這么一回事。
事前查“Tabelog”決定好要去哪家店,或者先自己挑、先吃吃看——總覺得人的工作方式也會隨著這個指標產(chǎn)生分歧。因為每個領(lǐng)域都有類似“Tabelog”的系統(tǒng)。
美術(shù)也好,文學也好,音樂也好,在這些領(lǐng)域如果不試著自己開啟新的一扇門,把他人的評價放一旁,就無法累積經(jīng)驗。反復經(jīng)歷成功與失敗,久而久之,當你看到覺得好的東西,不管其他人看法如何,就能斷言它是好東西了。“逐漸增加段數(shù),開始我行我素”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底,比起押錯寶被恥笑,想做的東西先被別人做了更令人不甘心、更討厭吧。沒有這種想法的編輯還是轉(zhuǎn)行比較好。"
"閱讀都筑響一先生這本《圈外編輯》的時候,有一種親切而又痛快的感覺。他說過,不存在所謂的“編輯術(shù)”,但他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編輯們不得不面對的準則,而他的答案就在問題里;他說過,走上末路的并不是出版,而是出版界,對身處這個行業(yè)的編輯們,這種指責甚是刺耳,但看完他的解釋,你不得不選擇默默地站在他一邊。
——“甲骨文書系”創(chuàng)始人 董風云
我要勸告因為這本書名,因為作者是日本大名鼎鼎的獨立編輯而想要從中獲得職業(yè)指南的出版業(yè)者,趕緊調(diào)整閱讀心態(tài):這完全是一個直率坦蕩、特立獨行的豪邁大叔的人生傳奇啊。
——知名出版人、編輯 彭倫
這是一本不一樣的編輯“指南”。有40年編輯經(jīng)驗、自詡“圈外編輯”的都筑響一,提供的建議是做能引起你內(nèi)心真正悸動的作者與選題。正是這引導他在50歲時候還擁抱互聯(lián)網(wǎng)與自媒體,創(chuàng)立電子郵件雜志,在近60歲的時候還不斷打電話邀請和采訪年輕作者并經(jīng)常被拒絕,但如他所說,這不要緊。這很有趣。
——資深出版業(yè)者、行距文化副總 劉慶余
這世界上能以好奇心作為職業(yè)的,也就只有“編輯”這份工作了吧!沒有冠冕堂皇的編輯術(shù),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真實,把讀者、廣告、市場調(diào)查甩到圈外,憑借著“這絕對有趣”的方式和雜志魂來場直球?qū)Q,身為編輯,邊笑邊哭地看著所謂做一本雜志該有的任性與無所畏懼。對,這本書就是這么爽快!
——日本文化雜志《秋刀魚》主編 陳頤華"
"當代日本獨具人格魅力的天才野生編輯
40年體制外傳奇生涯,打破主流社會條條框框
獨特犀利的觀察與見解,出版同仁激賞共薦!
編輯沒有“術(shù)”“有手指就能做書”"
"★編輯出版界的“泥石流”,行走的毒舌炸彈!
“殺死出版的正是它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這些編輯。”
“催生無聊雜志的正是‘編輯會議’?!?p/>
“不要跟同行喝酒?!?p/>
“網(wǎng)絡(luò)搜索是種毒品?!?p/>
“別看讀者臉色,關(guān)照自己?!?p/>
……
以上內(nèi)容都出自本書。都筑響一40多年來從未領(lǐng)過固定月薪,作為體制外獨立編輯,他對藝術(shù)、設(shè)計、出版等領(lǐng)域有獨特而精準的認識。本書文筆極富沖擊力,幽默隨性,酣暢淋漓,吐槽犀利痛快,毒舌金句頻出,帶給讀者一記來自主流圈外的新奇能量重擊!
★怪招迭出的選題捕手,劍走偏鋒的人間觀察家
探尋世界各地古怪景點;收集死刑犯臨刑前寫下的詩句;走訪上百個東京普通人狹小公寓詮釋“Japanese style”;拍攝日本人都去過卻不被設(shè)計界理睬的“情人旅館”內(nèi)部裝潢……
在這本書中,都筑響一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野生編輯特立獨行的大世界。當下社會有諸多強制的、隱性的條條框框,都筑響一本人,和他報道及出版過的題材,都在激發(fā)我們對別人的生活少一點判斷,多一點尊重。自由有趣的靈魂、對編輯和做書的另類認知、令人拍案叫絕的選題,都筑響一拒絕乏味,持續(xù)捕捉身邊被忽略的日?!捌嬗^”,挖掘那些不被認可的無名天才。
獨立、純粹、反抗、好奇心、真性情,野生編輯帶你沖破主流的條條框框,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一趟出人意料的奇異閱讀之旅,出版同仁激賞共薦!
做一本書要從何開始?如何養(yǎng)成自己的編輯視點?編輯為誰做書?出版的未來會如何?全書以8個問題劃分,都筑響一打破出版常規(guī),回答直擊人心,呈現(xiàn)出一個獨具人格魅力的天才編輯和一段濃墨重彩的人生傳奇。
輕型紙,讓閱讀手感舒適,小開本,輕便小巧易攜帶。四色全彩印刷,多幅都筑響一代表性編輯出版作品,豐富有料,趣味多多。"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