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ⅴ无码乱码在线播放_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_中文字幕欧美熟妇一区_亚州αⅴ无码中文字幕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tuán)隊
雅活書系 古玩的江湖
一位资深藏家由底层起家的精彩收藏故事。一堂生动高雅的文化审美课。揭露圈中内幕及古玩作假技术,分享鉴别古玩的硬核知识。
ISBN: 9787559827890

出版時間:2020-10-01

定  價:68.00

作  者:杨青 著

責(zé)  編: 张曼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中国现当代随笔

讀者對象: 古玩爱好者、对古玩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历史文化爱好者

上架建議: 艺术?收藏/鉴赏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jǐn)?shù): 180 (千字)

頁數(shù): 272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位資深藏家由收藏圈最底層起家、行走古玩的江湖幾十年的精彩故事。全書按照其收藏的得失心情,分為好得不得了、歡喜得不得了、后悔得不得了三輯,共涉及十二個古玩大類,包括字畫、玉器、瓷器、紫砂、印章等,并以之為線索,講述其在古玩的江湖行走多年的種種傍身絕技和心得體會,更揭露了圈中內(nèi)幕及古玩作假技術(shù),分享了鑒別古玩的硬核知識。其平實跳脫的語言風(fēng)格、狡黠生動的敘述口吻,不僅拉近了讀者與古玩的距離,更為大眾上了一堂生動高雅的文化審美課,在提升大眾文化修養(yǎng)的同時,亦傳揚(yáng)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作者簡介

楊青。生于浙江。寫作者,圖書編輯。熱愛生活和寫字。曾參與策劃出版《造物之美》《花藝之旅——尋訪世界頂級花藝大師》等人文生活類圖書。

圖書目錄

關(guān)于故事中“我”的說明/ 1

第一輯 歡喜得不得了

紫砂壺 | 你不知道,其實它們都是任淦庭/ 2

宣德爐|又見這只破肚子小琴爐/ 25

銅錢|假銅錢做得跟真的一樣,怕了你了/ 44

印章|磨掉印章賣印石/ 58

第二輯 好得不得了

案頭供石|供石的漏,在于審美的漏/ 80

黃花梨 | 一直傳到你的大腦,讓你有一種記憶/ 97

瓷器 | 抱著花瓶看到睡著/ 112

字畫 | 以自己的畫換古畫/ 144

第三輯 后悔得不得了

硯臺|別人以為的灰泥磚頭/ 168

佛像|我拿一個一樣大的銅像跟你換/ 186

玉|這個石頭杯子,剛好用來種個小蒲草/ 202

竹牙角雕|哪個傻瓜不知道周芷巖是個大家/ 224

附 記

古玩圈的那些“行話”/ 247

后 記

物是人的一眼萬年,人是物的過眼云煙/ 253

序言/前言/后記

關(guān)于故事中“我”的說明

這是一本特殊的書,因為全書內(nèi)容并非取材自作者,而是全然來自一位古玩界的收藏家前輩,且全書行筆,始終以這位前輩的第一人稱視角進(jìn)行。

2017年9月,夏天即將過完,我與這位收藏家在杭州運(yùn)河邊第一次相見。這次會面原本就是“有目的的”,因為介紹我們認(rèn)識的朋友說這位收藏家想將自己多年的收藏心得整理成書,他來講述,我做記錄,共同完成一本關(guān)于收藏與審美的圖書。因為一向?qū)λ囆g(shù)頗感興趣,我便欣然應(yīng)允。

在采訪開始前,我已經(jīng)收到了這位收藏界前輩初擬的講述大綱。他按照收藏的品類將圖書分為十二章,分別為瓷器、黃花梨、書畫、案頭供石等。但第一天剛開始,采訪就不順利。我們按照原來的審美視角講,內(nèi)容煩冗拖沓——一個門類的古玩,從歷史到審美的厚重程度,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況且還要說得動聽。

這位前輩也不太適應(yīng)這樣的講述,磕磕絆絆講了半天后,明顯自己也覺得索然無味。于是我們選擇先去用午餐,休息片刻。在用餐時,不知道怎么說起了收藏界人的特性,他開玩笑:“玩收藏的人的眼睛啊,深不見底?!?

由此深入談,才知道,收藏界門道多,人心“不純”。他想出這本書的初衷,也并不是僅僅給讀者講藏品審美,還是想給圈內(nèi)或者想要進(jìn)這個圈子的后生,提供一些收藏經(jīng)驗,以及警誡。

幾番討論后,我們重新調(diào)整思路,將重點(diǎn)放在了他的收藏故事上——從故事來切入藏品的審美和鑒別。

另外,這位前輩其實性格跳脫,語言風(fēng)趣天真。雖不適應(yīng)于系統(tǒng)理論講述,但說起自身的故事來,眉飛色舞,令人如臨其境。當(dāng)然,這主要是因為,他是以收藏圈最底層的“鏟地皮”起家。

收藏的世界,并不是我們普羅大眾看到的,大家衣著光鮮坐在拍賣會上舉牌子。拍賣行只是收藏品出售的其中一個端口,這個端口長在地面上,所有人都看得到。但在地面之下,還銜接著“鏟地皮”、民間古玩市場等基礎(chǔ)的古玩生物鏈。比起拍賣行和博物館,這又是另外一個世界了。騎著車拿著喇叭到鄉(xiāng)下搜羅老東西的“鏟地皮”,每天天蒙蒙亮就帶著真真假假的“古玩”進(jìn)入“鬼市”交流的“牛鬼蛇神”——這是一個像浮世繪一樣精彩紛呈的欲望世界。

收藏的源泉是欲望的源泉,并且這個世界里的人們,承認(rèn)它,認(rèn)可它。由此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是江湖性的,有時很浪漫,有時很慘烈。比如因為自己眼力不夠“上當(dāng)受騙”時,也要心悅誠服。但對于不屬于圈內(nèi)的收藏人而言,很可能就會因一件天價的贗品傾家蕩產(chǎn)。

這位收藏界前輩從最底層的“鏟地皮”做起,有著一手的經(jīng)驗。他當(dāng)然騙過人,也被人騙過。騙人得逞時欣喜若狂,被人騙時心服口服。這是吃收藏這碗飯的技能,也是收藏這個江湖的規(guī)則,大家都得認(rèn)。但在收藏爾虞我詐的世界里,這些收藏人,真的可以這樣心安理得嗎?在我們看來當(dāng)然不。

但我想,作為這些收藏故事的主體人物,他們內(nèi)心應(yīng)該充滿了矛盾。這本書成書的初衷,一是講述各品類古玩的鑒別要點(diǎn),二是通過故事揭露規(guī)則,為他人提供經(jīng)驗借鑒。但圖書成稿后,這位前輩思來想去,還是決定不以任何形式出現(xiàn)自己的名字。雖然他現(xiàn)在已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潛心畫畫上,卻深覺還是不應(yīng)以圈內(nèi)人的身份光明正大破壞了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

同時,為了保證他“不露痕跡”,本書配圖也沒有采用他個人的藏品實物圖,而是主要采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官方網(wǎng)站OPENDATA專區(qū)的部分藏品圖。雖有遺憾,但應(yīng)也能為大家在想象古玩的江湖時,提供更具體的畫面。

那么接下來,就請大家跟隨我們,到這爾虞我詐的江湖來一游吧。

——摘自《古玩的江湖》,楊青 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20年10月,68元

編輯推薦

※ 跌宕起伏、小說般的故事情節(jié)

※ 全面通俗的古玩鑒賞指南

※ 生動有趣的文化藝術(shù)入門書

它溫文爾雅,又親切日常,體現(xiàn)出一種文化與審美的格調(diào)

它狡詐殘酷,又驚心動魄,勾勒出一個欲望涌動的江湖

精彩預(yù)覽

紫砂壺:你不知道,其實它們都是任淦庭

邵云如的花盆,兩千塊錢都沒人要

有一次攤子擺在揚(yáng)州,有個同行朋友說是得了一個邵云如的新花盆,一定要我看看。

倒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因為名頭實在太大,但花盆又實在太新。放了好久,也沒人敢買。他就央求我:“你幫我看看,這個是真邵云如,還是假邵云如?!?

邵云如是誰?紫砂界巔峰七人,顧景舟、任淦庭、吳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蔣蓉。其中陶刻大師任淦庭,由邵云如介紹入盧蘭芳名下,最后邵云如把自己半生絕學(xué)也悉數(shù)傳給了他。中國的陶刻藝術(shù),也是從邵云如開始的,自他始才形成了陶刻這個專門的工種,俗稱刻字先生。

你想想,任淦庭的陶刻已經(jīng)貴得要命,何況他老師的呢。但這個朋友拿著這個花盆,開價兩千塊錢,賣來賣去,就是賣不出去。

一般情況下,我是不會隨便幫人看東西的。東西不好說出來得罪人。古玩界靠眼力吃飯,這不是間接諷刺人家沒眼力嘛。東西要好呢,自己就想買,那也一定不會摸著良心說東西有多好,總不會自己給自己漲價的。

我就拿過那個花盆漫不經(jīng)心地一看,清理得真是干凈!果然跟新的一樣?;ㄅ瓒亲由峡讨环喓唵螁蔚纳剿?,素凈大方。乍眼看去,線條如行云流水,流暢得不得了。旁邊的落款是“巖如主人字”,巖如主人就是邵云如的筆號。無論山水畫的意境、落款書法還是雕工,都是一流的。足見其功力深厚。

一定是個真東西,即使不是個真東西,也是個一等一高手的仿品。

想買,還要裝模作樣:“真的假的還真不好說。”

拿在手里掂量來掂量去,也不看花盆底,又問他:“多少錢?”

對方一下子很委屈:“我就要兩千塊錢,也沒人敢要啊?!?

趁對方分神,我把花盆翻過來一瞄它的底,底部出水的孔眼四周都是白圈圈,這下確認(rèn)了,老東西!準(zhǔn)沒錯。

“既然兩千塊人家不要,索性就給我玩玩吧?!?

一錘定音。這下是,他高興得不得了。我心里更是高興得不得了。

花盆底的白圈圈有什么秘密呢?

花盆用來養(yǎng)花,就要不斷地澆水、施肥,一年四季,周而復(fù)始。今天倒水,明天倒水,水慢慢滲入花土,最后一部分從盆底的孔眼流出。由于水會帶出砂土里面的堿性物質(zhì),這些堿性物質(zhì)并不會直接流失,而是吸附在孔眼的四周。長此以往,十多年,二三十年,孔眼附近就形成了一圈白霜,也就是那只邵云如的花盆底部的白圈圈。

不要小看這個白圈圈。老茶客用紫砂壺泡茶,常常一把壺只用來泡一種茶。這不是窮講究,而是防止上一種吸附到紫砂土中的茶味跑出來,混雜了這一種茶的茶味。這是因為紫砂土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堿性的水從孔眼處滲出,慢慢被孔眼四周的紫砂土吸收,一直滲透到紫砂土的縫隙里,最后日積月累形成白霜,洗都洗不掉。

這代表什么呢?做不來假的。

不僅如此,由于盆底是一個平底,所以水從孔眼滲出去的時候,不會一下子直接流到底部。這樣就給了水滴更加豐富的滲透時間,水滴會在孔眼四周打圈圈。要是你覺得很難想象,夏天到了,走到外面池塘邊去,觀察一下水滴在荷葉上的樣子,就是那樣搖搖欲墜的感覺。

水滴打著圈圈的時候,這一滴水里的堿啊,污漬啊,其實是在紫砂的胎體上慢慢晾干的,最后統(tǒng)統(tǒng)滲透到砂胎里面去。所以雖然邵云如那只花盆洗涮得如此干凈,但一旦晾干,花盆底的孔眼周圍還是白的。

水滴流到圈周圍,也會形成白斑,但重力因素決定水滴的痕跡是自然過渡的,越靠近圈中心的越白,越趨向四周的越淡。

白圈圈的形成周期很長,需要很多很多年,養(yǎng)幾個月或者幾年的花草都不會有。底下的白霜越多,這個花盆就越老。但注意,也有沒養(yǎng)過花的老盆,所以雖然白霜是一個鑒定花盆新老的特征,但卻并不能用來鑒定所有的老花盆。也就是說,有白霜的肯定是老花盆,但沒有白霜的,也不一定不是老花盆。

鑒別古玩,有時候就是要與時間作分辨啊。

這個小小的生活經(jīng)驗為我淘得不少名家的老花盆。不知道的人,看見干干凈凈的花盆就左右為難了;但知曉這個秘密的人,一看底部那么白的水垢,年代昭然若揭——一定是個真正的老東西。再加上雕工這么好,線條這么挺拔,不僅是個老東西,還是個好東西!

但一般收藏花盆的,大多不知曉。特別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蒔花弄草的人更少了,古玩里潛藏的生活秘密,也離我們越來越遠(yuǎn)了。

這個江湖,既不存在人情味,也存在人情味

行業(yè)內(nèi)的老師傅,一般都知道看老花盆底下的白圈圈。但行有行規(guī),經(jīng)驗在古玩界,是利益的命脈之爭,人家當(dāng)然不會告訴你。不告訴你的還算好,更壞的,是故意坑蒙人的老師傅,遇上這樣的,那可虧大發(fā)了。

我從年少時開始就喜歡寫字畫畫,進(jìn)古玩行,也是為了有更多的機(jī)會可以接觸真品。文人心很重,有文人情結(jié)的人,通常就會有偶像。我當(dāng)時的偶像,就是我們江蘇鹽城一位姓陸的老師。陸老師會寫字、會畫畫,不但如此,他還是收藏圈的圈內(nèi)人,懂生意,能辨真假,遠(yuǎn)近聞名,乃至整個鹽城古玩界都崇拜他。大家把他當(dāng)作真正的大師,搜羅到什么東西都拿去請教他。

有一天,我收了一把顧景舟的光束壺。顧景舟是制壺的一代宗師,名聲大到不用講,業(yè)外人士也有所耳聞。這把茶壺底下有一個款,叫“顧景舟字”,把子上面還有一個圓章的小款,叫“景舟”,蓋子里面還有一個小長方章款,也叫“景舟”。一把壺上三個章,非常了不得,說明本人都覺得做得非常好。

這把壺收自偏遠(yuǎn)的鄉(xiāng)村,但用的人非常講究,估計是怕蓋子打掉,還特地編了一根銀鏈子。蓋子里面穿一個小銀圓,蓋子外面還穿一個小銀圓,兩個銀圓串起一根銀鏈子,把蓋子和壺把連住。

就這樣一把精致的東西,收到手才二十五塊。這樣便宜,我心下便懷疑它是假的,就揣上壺,找上了陸老師,畢恭畢敬地請教他。陸老師說這個壺好,漂亮。

我心下一喜,誰知道他話鋒一轉(zhuǎn),又告訴我:“但這是仿的啊?!?

“仿的值多少錢啊?”

“一百多塊錢了不得了!你看,仿時大彬的、朱葛鑫的、陳子畦的、顧景舟的,人家就賣二三十一個……”

“那我賣給你多少錢?”

“你賣給我的話,八十塊錢吧?!?

“你明明說值一百多塊,為什么又變成了八十塊?”

“你總得讓我也賺一點(diǎn)啊?!?

我訕訕應(yīng)了聲“噢”,還是不太甘心,就抱著我的壺一溜煙跑回了家。這時候還反應(yīng)不過來那真是個大傻子——陸老師這是想要我的壺呢,所以故意把它貶得一文不值。

我不服氣陸老師的講價方式,偶像有些讓人幻滅,但心里卻相信了他的價值判斷。我以為,這壺啊,大概就值一百塊。

沒過多久,我去揚(yáng)州擺攤子,就把這壺帶上了。很快,就被一個人用九十塊錢買走了。為什么毫無具體的印象?因為毫不在意嘛!

等我回到家,又遇上陸老師,他就神秘兮兮地問我:“小茆啊,你那把壺還在嗎?”

我說賣掉了啊。他一驚,馬上問:“賣多少啊?”

“一百塊錢。”

“一百塊錢?”

我說是的。

“你真賣一百塊錢?”陸老師似乎不相信,又確認(rèn)了一遍。

“真賣一百塊錢。”

這下陸老師跳起來了:“你不是傻子嗎?才賣一百塊錢,我還準(zhǔn)備給你一千多塊錢呢!哪知道你跑那么快!”

我一聽氣得不得了,心中直罵娘:你哪里準(zhǔn)備給我一千多塊錢,明明是八十塊錢好不好。

但生完氣后也沒太在意,以為是陸老師故意氣我。

過了很多年,卻認(rèn)識了當(dāng)年那位買壺的朋友。一進(jìn)他店里,啊呀,他給這把壺做了一個紫檀的底,陳設(shè)在玻璃窗里——這把壺成了他的鎮(zhèn)店之寶。他第一次明碼標(biāo)價的時候,是十八萬?,F(xiàn)在更了不得,八十萬。他越標(biāo),我越難過。去一次,心滴一次血。

而那位陸老師,后來我才確認(rèn),他不是氣我,他是真的不懂。因為他從我朋友那里買的好幾個銅香爐,都是假的。為什么我知道一定是假的呢?因為都是我親手做的,他全當(dāng)真的買去了。

回想起來,當(dāng)初的確傻。其實這把壺里面一個小銀圓跟外面一個小銀圓都不止二十五塊錢,我為什么要懷疑它是假的呢?不可能假的。人家要蒙你的話,兩個小銀圓都不止二十五塊錢。

太后悔了,但是要認(rèn),認(rèn)自己的有眼無珠。

行有行規(guī),古玩行就是這樣。一旦賣,即使值一百萬,你只得了一塊,你也得認(rèn);一旦買,即使就值一塊,你花了一百,你也不能后悔。你可以扔掉,可以送人,也可以繼續(xù)蒙人,但是不能回頭去找別人的麻煩,加十倍價贖回也不行。人家不睬你的,除非人家菩薩心腸。但在收藏界,哪兒來的菩薩心腸啊。

你要找別人的麻煩,下次你想買,人家便不賣給你,也不會買你的。因為你這個人的素質(zhì),被判定為沒有資格玩古玩,不懂行,不守規(guī)矩,所以就不帶你玩了。這次你買虧了,那就回去認(rèn)真學(xué)習(xí),回頭再從對方身上討回來即可。這是靠水平吃飯。水平好,便能討便宜,大家心服口服。

就好比買了我壺的那位朋友,人家是六十多歲的老行家,可謂“千帆過盡”,我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本事不如人,要認(rèn)。但我懂書畫,后來我就在書畫上從他身上賺回來,他也認(rèn)。

這個江湖,既不存在人情味,也存在人情味。

友竹是誰啊? 友竹是任淦庭啊

說到古玩的鑒定,整個過程是要完成一個重要的邏輯判斷——為什么這個東西是真的。

但是真在哪個點(diǎn),有時候,很難說。我在《后記》中會提到,每一件古玩都擁有一個巨大的基因庫,完成這個邏輯的判斷,相當(dāng)于一種基因檢測。但決定性基因是哪一個,很隨機(jī)。

去年我到揚(yáng)州文物商店瞎逛——揚(yáng)州這座城市,至今還保留有好幾處古玩市場,紅園、天寧寺、準(zhǔn)提寺,但好東西已不多。我一進(jìn)去,一眼看到墻上掛了一幅五尺對開的長條,上面是一段蓮花,水汽氤氳。彼時正值盛夏,一雙眼睛望過去,那幅畫真是讓人涼快地打了一個激靈。我湊近了一看落款,叫友竹。

我就問文物商店的老師傅:“友竹是誰啊?”

問完自己腦子一拐彎,想起來了,友竹不就是任淦庭嘛!

如果說顧景舟是制壺泰斗,那么任淦庭就是陶刻泰斗。任淦庭是個奇人,耳朵失聰,原先用左手在壺上寫字作畫,后為了習(xí)慣右手,日夜苦練,竟練就左右手同時雕刻的“絕技真功”。特別是在同一器具上作成雙成對的飛禽走獸,好比雙宿雙飛。

但是陶刻家任淦庭怎么還畫畫呢?

問老師傅,老師傅糊里糊涂,只說好像是幼時宜興的一位紫砂大家在文物商店現(xiàn)場畫的。那時候他還小,哪里還記得清,只記得是一個大名家。但是誰呢,他也不知道。

這樣一說,就正好對上了。哎呀,開心得我暗暗摩拳擦掌。

看著老師傅云里霧里的樣子,我就索性順坡下驢,說:“什么名家不名家的,不就是一幅畫,多少錢?”

老師傅說一千五百塊。

我高興得不得了,連價錢都不還了,馬上卷起來抱回家。這樣大的一幅畫,最后買下來才一千五百塊。太高興了,講價都省了。要知道,現(xiàn)如今,他學(xué)生的東西都已經(jīng)貴得不得了,師傅的又是什么概念?這可是任淦庭!

想必你會問,既然任淦庭名氣這樣大,為什么這幅畫好像無人問津的樣子?因為友竹這個藝名,是近幾年大家才知道的。

任淦庭的別名非常多,光我知道的,就有十來個。前十多年,信息和相關(guān)書籍還沒有普及,大部分人也不知道上網(wǎng),信息決定出路啊。收藏也是隨時代的。即使你現(xiàn)在去百度上搜,也只可以查到:任淦庭,又名干庭,字缶碩,號漱石、石溪、聾人、大聾、左民、左腕道人,等等。

你看,沒有友竹,記住啦。

而且,他其實還叫佛手、企陶、岐陶。

文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境就會用不同的筆名。比如二十幾歲用什么筆名,三十幾歲用什么筆名,四十幾歲用什么筆名,都有區(qū)別的。甚至有十年之內(nèi)換了幾個筆名的,這都很正常。文人的筆名也常根據(jù)從藝感受而變,他感覺自己在藝術(shù)上有一點(diǎn)點(diǎn)改變,他的筆名就換一個。也可能是在生活中遇上一件小事,也要改一下筆名。多么任性啊。

文人心,海底針,不可捉摸。但只要知道,不是只有一個任淦庭。其他藝術(shù)家也同理可推。

由于這個漏洞,我經(jīng)常拿著美術(shù)辭海去背藝術(shù)家的字號,背得多了,自然知道的就比別人多,我在市場上就經(jīng)常能撿到名家的東西。

紫砂盆的漏尤其多,因為和其他文玩不同,它更生活化。在生產(chǎn)紫砂的年代,當(dāng)時的花盆就是普通的商品,價格適中,可能在當(dāng)時也就幾毛錢。像上海這樣大的城市,遺留下來的就非常多,早年瞎逛一上午,冷不丁就能撿到任淦庭、陳少亭、蔣永希等大家的盆盆罐罐。

有位朋友手頭有一把清晚期的壺,來自大名鼎鼎的邵氏家族。但這位朋友不知道,正準(zhǔn)備三百塊錢賣給別人,因為落款是篆書,他不認(rèn)識呀。我正好在他家看字畫,拿過來一看,哎呀,是個大名家,三百塊錢不能賣,按市場價算,一萬多呢!三百和一萬多的價格差,就是撿漏啦!

看到這里還要知道,光記牢筆名、字號也不夠,還要認(rèn)篆書、草書,因為紫砂底部的落款大多是篆書,刻畫的落款大多是行草。你得識字呀。

好多人就死在這上頭。遇見一把紫砂壺,哎呀,感覺這個畫特別好,但是落款好潦草,沒辦法識別,要抓狂的。明明是一個大家的壺,就抓在手上,或擺在店鋪里,但你自己可能永遠(yuǎn)都不知道。所以識草識篆是最基本的技能,這樣名家和普通的東西你才能分得開。

比如說石如、石泉,寫起來差別很大,但看起來石如像石泉,石泉又似石如,不認(rèn)識草字,你根本分辨不出是哪一個。

最笨的方法,就是上網(wǎng)搜索,先搜名家的字,然后看看篆書怎么寫,草書又怎么寫,下次看見相似的,就去仔細(xì)比對。

人家不認(rèn)識,你認(rèn)識,“漏”才能水落石出,手到擒來。

要能在審美上打動你

說了那么多紫砂撿漏的妙計,回過頭來,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的第一眼總是去看畫,去看字,每次看見好東西就總是驚為天人——這個雕工好得不得了,這個書法好得不得了。

這是因為,書畫審美對于正確審美觀的樹立非常重要,是一切古玩審美的基點(diǎn),并且貫穿始終。

拿現(xiàn)在市場上的紫砂來講,工藝非常標(biāo)準(zhǔn),但從審美的眼光看,標(biāo)準(zhǔn)化的生產(chǎn)工藝極大減弱了藝術(shù)性——太工整了。雕刻也已經(jīng)不講究筆法,不講究刀法。斗膽說一句,現(xiàn)代的紫砂大師,普遍來講書法水準(zhǔn)實在不高。陶刻的基礎(chǔ)是對書法的理解,對書法的理解尚且不到位,刀刻就更難了。

筆意難求,筆意達(dá),才能算上品。

回看任淦庭的作品,寥寥幾刀,是以刀當(dāng)筆,從藝幾十年的功底都在里頭。所以他的畫也好,因為刻畫、刻畫,曾經(jīng)的刻與畫,是密不可分的,只不過換個藝術(shù)載體罷了?,F(xiàn)在畫歸畫,刻歸刻,哪里能算好,藝術(shù)是很個人化的呀!

也有人說,筆墨是隨時代的。這也是一個社會潮流問題,人人都喜歡精精細(xì)細(xì)的東西,別談刀法筆法。所以玩收藏的人,如果認(rèn)識不到位,就會覺得,哎呀,密密麻麻的,那么多,真是好。若碰上清代民國的老東西,上面寥寥幾筆,或數(shù)枝寥蘭,或一枝孤梅,覺得這么少,不劃算?。∶莱蟛环?,令人捶胸頓足。

落到紫砂的器型上也一樣。我在前面提到的那只被陸老師誆騙了的顧景舟的光束壺,光束堪稱器型最高境界,能完全通過型制來打動你,讓你充分感受到美,不需要額外刻畫來吸引你的眼光。所以一般光束造型都延續(xù)了傳統(tǒng)大師已經(jīng)定好的造型。例如紫砂壺鼻祖供春,做的第一個紫砂壺就是向金沙寺僧所學(xué),因為受禪學(xué)的影響,器型淳樸自然。大家后來一看到,就知道,啊,這個是供春壺。以后無論供春壺的造型怎么變,比如魚化龍,但大體上還是供春壺。還有時大彬做的大球壺,后來無論怎么演變,也總是滾圓滾圓的。

這種美的境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非??简炈健膶徝赖郊妓?,都需要達(dá)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才能做到渾然天成。因為渾然天成,我們往往就更加不知道如何分辨。怎么辦呢?要多看,看線條、立體感、流暢度;要對比,去對著大師的東西看,比過才會恍然大悟:噢,原來差別在這里。所以名家的東西要多看,多想,多體會。體會多了,在腦子里就會留個印象。很奇怪的,有印象了,再看到其他不入流的造型,玩花哨的造型,就會看出啰里啰唆來。

我與好友任兄曾遇到過一把周桂珍的壺,一點(diǎn)點(diǎn)大,放掌心一把抓,那個好。這把壺大家都知道出自大名家,但是沒有蓋,收藏價值就小了。但我就看中了這個器型,太漂亮了,球型非常豐滿,線條非常流暢,而且穩(wěn)重、端莊——好的作品,是有氣質(zhì)的。

實在好看,不論價值大小,我們就買下來了?,F(xiàn)在我們常常把它跟其他小名家的壺放在一起,慢慢品,常常品,越品越覺得這個壺,美得無與倫比。

記住這一點(diǎn),仿名家就好認(rèn)。因為難啊,一般人哪有名家的繪畫水準(zhǔn)和刀刻水平?但是大多數(shù)人就是被蒙在精細(xì)的雕刻里,讓你感覺費(fèi)事又費(fèi)工。但有美術(shù)史基礎(chǔ)的人會了解,其實以前的大家的作品,往往都是比較簡單的。一是審美如此,二是越簡單越見功力。

工藝煩瑣的在審美觀點(diǎn)里是下下品。藝術(shù)的境界最后就是以簡為最高。現(xiàn)代人喜歡花哨,我覺得這是一種審美退步。為什么呢?它在造型上面拿不住人,只好在上面刻畫來打動你,雞賊嘛。

而且坯體與刻畫的水平,往往是正相關(guān)的。一般比較高檔的坯體才有名家刻畫,一位名家做了一個壺體,總不會讓學(xué)員刻這個壺吧。那時候?qū)W(xué)員的要求也嚴(yán)格,水平不到位不能亂刻的,刻可以,刻完摔掉,不會進(jìn)入市場流通,不然丟師門的臉呀。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世紀(jì)80年代之間,像任淦庭這些大師就帶了非常多的學(xué)員,有小字輩、紅字輩。紅字輩有紅宇、紅云、紅梅等,小字輩有小松、小雨等,名氣雖不太大,但功底了得。

好友任兄家里的花盆,基本都出自小字輩和紅字輩。有一次,我們撿了一個紅字輩的蘭花盆,才六十塊錢,現(xiàn)在宜興一個普通花盆也不止這個價;就算是出自一般工藝美術(shù)師之手,那也得一兩千。而且,這只盆是山石砂土,里面是紅的紫砂,外面是白砂,中間還填漿釉。特別漂亮,你說值得不值得。

多看,多學(xué),多喝茶

現(xiàn)在市場上假壺非常之多,令人眼花繚亂,你拿出一把,說是時大彬的,他拿出一把,稱是陳慧珍的?;疽揽渴裁打_人呢?假包漿。

造假的人技藝有高低,市場也分高低。我們就來講講紫砂包漿造假的高低。

最差的一種包漿,是用皮鞋油抹。皮鞋油的包漿是黑不黑紅不紅的,要么是棕色鞋油,要么是黑色鞋油,感覺泥巴巴的,不自然。干的時候不容易聞到,開水一燙,一股怪味道。但一般的店家是不會讓我們用開水燙著去鑒別的,遇上“鏟地皮”的,也來不及的。我在《后記》中會寫到,收藏是一剎那的事情。這是因為搶手貨流通到市場上時,一定要有極快極準(zhǔn)的判斷力——想要的人太多了,所以還是要直接靠眼睛看。

接著看壺嘴。老的壺嘴里都有茶垢,再洗也洗不到。而且壺嘴是彎的,做假的人沒辦法把皮鞋油塞到壺嘴里,只能在壺嘴口做出一塊有深度的黑。同理,壺身和壺嘴之間的連接處是一片網(wǎng)點(diǎn),造假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他們就會使用一種能做到的方法——放滿了茶水浸泡。

泡茶、倒掉,再泡、倒掉,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但是就和花盆底的白圈圈一樣,在短時間內(nèi),堪比老茶壺厚度的茶垢是無法形成的,這往往需要一位老茶客用上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形成。這大概也是收藏家對“包漿”情有獨(dú)鐘的原因,這就好比自己留給時間的刻痕嘛!

這樣我們看看茶壺里面,要是茶葉斑斑茶垢厚厚,那就要小心了。這很有可能是茶葉在里面反復(fù)爛掉、干掉,有人故意做出這樣一個腐舊的視覺效果來欺騙你的眼睛。

想象一下,你在茶壺里倒上水,無論是哪個高度,時間一長,都會有條很整齊的印子。但水一直在壺里,潮濕的壺體內(nèi)部是沒有辦法附著上茶垢的。因為常常喝茶的人,總是泡完喝了倒,倒了又泡,不斷地吃茶、泡茶,茶壺里頭,一會兒干,一會兒濕,茶漬才能一點(diǎn)點(diǎn)附著在上面。

倒茶的時候,茶壺嘴也總是流茶,所以茶壺老底都會有一條黑線。由于不斷地倒茶,拿起來的時候,總有一兩滴茶會順著流口流到茶壺底。天長日久,這里就形成一條黑線。我們看民國老劇時,經(jīng)常會看見許多老先生直接用嘴套著壺嘴,“呼”的一下猛然爽利一大口,仿佛身心舒暢。這樣用的壺,壺嘴就會很亮很亮。

當(dāng)茶是熱的的時候,壺胎會收縮,這是紫砂壺的特性,高溫就會把不小心沾在壺身表面的一兩滴茶吃進(jìn)胎體里。你要是擦,手這么一摸,汗?jié)n覆蓋了茶漬,更對茶漬的痕跡起了保護(hù)作用。再洗這個茶壺的時候,說不定只是把手上的油性汗?jié)n洗掉了,茶漬卻沒有洗掉。

還有一個是壺鈕。壺鈕位置高,喝茶的人一般不會讓茶滿得從壺鈕上方的氣孔里冒出來。按理說,茶垢也就達(dá)不到這個壺鈕處。但壺鈕那么小,每次泡茶時,潮濕的熱氣總熏上來,夾雜著水中分解出來的污漬,時間一長,壺鈕里也會形成一層垢。要是有人能細(xì)心地把這里的包漿也做出來,那可真是厲害了。

再去看壺底的印章。

由于水分和污漬長久附著,老壺壺底的陽紋和陰紋,時間長了,也會有不一樣的顏色。陽文觸得到,陰紋恰好相反。如果陽紋和陰文顏色一樣,你就要懷疑它是不是做上去的。

而且陽文的包漿顏色也很奇特,看著好像是灰的,但又帶點(diǎn)茶的綠色,還有一點(diǎn)點(diǎn)黃的鐵銹色,也可能還有一點(diǎn)黑斑。特別有層次感,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

為什么呢?現(xiàn)場還原一下:

一把茶壺在使用的時候,我們常常拿來拿去的,或許今天放在一個鐵皮上面,放了兩天,鐵皮銹就附著在壺底了;然后又在一個石灰凳子上面放了兩天,就可能沾上一點(diǎn)點(diǎn)石灰……時間長了,由于放置的環(huán)境不同,它就會沾上不同的東西。鍋臺上可能多一點(diǎn)油灰,條案上可能是一點(diǎn)干灰。很復(fù)雜的。

做包漿的人會把茶壺通體都擦得水亮水亮的,但真正用過的壺的包漿,是符合實際的。通體的包漿,在竹牙角雕中我會說,小心為上。

還有茶孔,也就是流孔,看這里的網(wǎng)點(diǎn)。明代到清早期的壺是獨(dú)眼的,并沒有網(wǎng)眼。到嘉慶之后,基本上就有三個孔到五個孔,方便過濾茶葉。民國的時候,發(fā)展到五六個眼,七八個眼。到現(xiàn)在的話,眼就更多了,而且還有一個上面都是眼的小球球。即使有一片茶葉擋住眼,也擋不住立體的球球上的眼。紫砂是工藝品,隨著技術(shù)的成熟,發(fā)展得總是越來越合理。

所以,眼越少,壺的年份越早。當(dāng)然假的也會這樣做。

我跟好友任兄是宜興陶瓷博物館的常客,那里宜興現(xiàn)當(dāng)代、清早期、明晚期的大家作品都有陳設(shè)。而且從風(fēng)格到所用砂土,都一清二楚的。還有不同的名家擅長什么風(fēng)格、題材,有人喜歡刻山水,有人喜歡刻花鳥。多看幾遍,心里就有個譜了。

真的要多看、多學(xué)、多聽,然后,多喝茶,多看壺。

——摘自《古玩的江湖》,楊青 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20年10月,68元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guān)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tuá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jì)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jì)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jī)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