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ⅴ无码乱码在线播放_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_中文字幕欧美熟妇一区_亚州αⅴ无码中文字幕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篆隸為本”書法觀研究
“篆隶为本”,崇古溯源、汲古出新
ISBN: 9787559849922

出版時間:2022-05-01

定  價:56.00

作  者:梅跃辉 著

責  編:唐燕、张文雯
所屬板塊: 艺术出版

圖書分類: 艺术理论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书法理论
裝幀: 平装

開本: 16

字數(shù): 200 (千字)

頁數(shù): 192
圖書簡介

本書是關于書法觀念研究的論文集,作者圍繞篆隸為書法本源這一觀點,從文字學與書法史兩方面旁征博引。

本書首先對“篆隸為本”書法觀的內涵進行了分析與解讀,提出書法的源本在秦漢及之前的篆隸,接著分析了從漢魏到清代各個時期內篆隸古意筆法的發(fā)展與流變,如唐宋以來篆隸古法古意的缺失,“篆隸為本”書法觀在宋元時期出現(xiàn)與發(fā)展,清代回溯秦漢篆隸古法獲得成功等。最后作者提出“篆隸為本”是近代書法發(fā)展的關鍵及其對書法學習與創(chuàng)作的意義。

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秦漢之前、漢魏之際、唐宋以降、明清等各個時期的書法特點,楷、行、草等書體的形成與發(fā)展,對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等等筆法進行了解釋與梳理,緊緊圍繞中心論點引經據典,內容豐富,結構完備詳實,對于書法研究者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具有出版價值。

作者簡介

梅躍輝,河南登封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書法方向)博士,現(xiàn)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書法篆刻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北京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自序

緒論

第一章“篆隸為本”書法觀的提出與界定

第一節(jié)“篆隸為本”書法觀的提出

第二節(jié)“篆隸為本”書法觀的界定

第二章“篆隸為本”書法觀的源流考察

第一節(jié)“篆隸為本”的字學淵源

第二節(jié)“篆隸為本”書法觀的萌生

第三節(jié)“篆隸為本”書法觀的發(fā)展演變

第四節(jié)清代碑學中的篆隸思想

第五節(jié) 清人“以篆作隸”論

第三章“篆隸為本”書法觀于宋代出現(xiàn)的背景

第一節(jié)篆隸古意的缺失

第二節(jié)金石學的興起

第三節(jié)文字研究的貢獻

第四章“篆隸為本”書法觀的內涵

第一節(jié)篆隸筆意

第二節(jié)相關術語的討論

第三節(jié)篆隸的合稱與同法同意

第五章“篆隸為本”書法觀的影響及意義

第一節(jié)“篆隸為本”思想影響下的元代復古書風

第二節(jié)“篆隸為本”書法觀對晚明書風的影響

第三節(jié)“篆隸為本”是清代碑學興起的思想基礎

第四節(jié)“篆隸為本”是近代以來書法發(fā)展的關鍵

第五節(jié)“篆隸為本”對于書法學習與創(chuàng)作的意義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序言/前言/后記

胡抗美

梅躍輝的博士論文專題研究篆隸筆意、篆隸筆法,即研究書法點畫的生 成、性質、質感、表現(xiàn)及作用,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論文選題是一種發(fā)現(xiàn)。他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主題,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宋代 人十分關注唐代書法作品中篆隸筆意和篆隸筆法的得失問題。得者古,失者媚,古、媚至今已成為書法上品評的焦點。躍輝的論文答辯整整用了一上午時 間,論文的主題調動了答辯委員們的情緒,他們面對一篇感興趣、有意味的論 文,從不放過有感而發(fā)的機會,故而答辯會高潮迭起,答辯看似快要接近尾 聲,忽然又起高潮,答與辯的重點最終落在論文的問題意識及針對性上。

當前書法界流行“正大書風”的評鑒“標準”,但何謂“正大書風”,似 乎說法不一,需要認真分析和界定。我認為,篆隸筆意、筆法實屬“正大書 風”的關鍵。所謂“正”,是指書法藝術的審美路徑正、發(fā)展方向正,而不是 簡單地把字寫正。篆隸乃書法之正脈,其意其法濃縮了書法藝術的精髓,王羲 之創(chuàng)造新體便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篆隸作為書法的魂,成為書法最基 本的藝術特征。所謂“大”,乃大道通天,書法之大道就是書法藝術的基本規(guī) 律,這個基本規(guī)律作用于社會,以其藝術感染力引導人們崇尚真善美。究其淵 源,它攜篆隸一路前行,所反映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中國的審美精神。一句 話,“正大”書法應該是中國審美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體。篆隸筆意、筆法 既然是構成中國書法傳統(tǒng)的重要源頭,僅僅把它視為篆、隸、楷、行、草中的 兩種書體,其認識就過于片面和局限了。正如姜白石所說:“真行草書之法, 其源出于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澹,則出于蟲篆;點畫波發(fā),則 出于八分;轉換向背,則出于飛白;簡便痛快,則出于章草?!编嶈荚凇堆軜O》中也說:“草本隸,隸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體于自然,效法 天地?!?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篆、隸、楷、行、草各有不同的藝術語言;就藝 術基因而言,篆隸筆意和筆法實際上是中國書法藝術不可或缺的生存元素, 具有文化、藝術及價值觀、審美觀的深刻內涵。需要說明的是,當下,篆隸筆 法、篆隸筆意與篆隸書體之間是不可以直接畫等號的,前者可謂篆籀氣的載 體,后者如果不理解篆隸的精神實質,書寫出來的只是篆書、隸書的形體,不等于具備了篆隸筆意、筆法。

“正大書風”的內在含義,還應該包括篆、隸、楷、行、草的同一性和互 通性。同一性是指書法美的基礎均表現(xiàn)在線的質感上,篆隸的那根線是書法 藝術的生命線;互通性是指對篆隸線條的敬畏與運用。孫過庭曾以真、草關系 為例,說“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 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孫過庭筆下的“真”包括篆、 隸、楷的用筆原則,這里他從真、草的共同點一“點畫”和“使轉”的角度 強調了篆隸那根線的重要性?!罢嬉渣c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指出了真書線 條的特征;“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指出了草書對篆隸筆意的重視。 躍輝在理論上闡釋“篆隸為本”的同時,以自己的筆墨踐行著“篆隸為本”的 要旨,其書法特點表現(xiàn)出“正大書風”的氣概。他取法不拘碑帖,學習不分 古今,但無論碑帖或古今,其取法與學習都是有原則的,就是堅持點畫的質 量一篆隸筆意、筆法。他認為書法的線質是書法精神內核的所在,書法如果 失去了這個精神內核就失去了作為藝術的資本。書法以“篆隸為本”的命題, 是元人劉因繼宋人篆隸筆意的呼喚之后提出來的,接著整個明代書法都處在篆 隸筆意、筆法的得失中,以至清代中晚期爆發(fā)了偉大的碑學運動。康有為在論及碑學大興的原因時提岀了 “帖學大壞”論。“帖學大壞”堪稱帖學發(fā)展過程 中的一次“流感”,不過此患病根卻在唐代書法中一帖獨大。此患由表及里、 由淺入深,是由宋代的棗木刻風引起的,這是蘇東坡、黃庭堅等人對這種“流感”作了病理分析后得岀的結論,分析重要的證據就是篆隸筆意、筆法的丟失。

躍輝的書法以北碑為支點,以篆隸筆意為審美追求。其結體的構成方式,在反思唐楷的基礎上,以欹側、錯落、對比、夸張等手段,反常入道,復歸 鐘、王,使每一個點畫都具有在整體中存在的理由,既沒有無緣無故的長短, 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粗細。躍輝的點畫生成乘勢而起,組合后的結體便在張力中 交互運動,既生成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圖像空間,又節(jié)奏般地表述著時間軌 跡,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且井然有序、自然生動。如果將他創(chuàng)造的結體拆解 開來,我們除可見到《龍門二十品》以及散氏盤、大盂鼎、墻盤、毛公鼎等 銘文中的元素外,還會見到“二王”范式及柳公權的元素。當然,尤其寶貴的 是,他把碑帖融合為自己的情感,并以表現(xiàn)社會、表現(xiàn)時代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而沒有某碑某帖某經典的影子。

躍輝的這種研究和融通能力,使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注重從點畫入手,一點一 畫地進入傳統(tǒng),完善細節(jié),創(chuàng)造形象。“永字八法”中的“磔”,賦予筆墨特殊 的意義和最重的分量,其勢其法、其技其道可能不為更多的人所能綜合認知, 但均具有審美的典型性;其形一旦出現(xiàn)在書法家筆下,也可能出現(xiàn)市場青睞與 藝術表現(xiàn)的分野。躍輝不受“市場美”的誘惑,在“磔”的構建過程中,往往 由情感驅動著筆墨的延伸,看似平動卻澀行,看似引動其實“不想走”。按中 提,提中按,行處停,停處行,像王羲之那樣把砍掉的“蠶頭雁尾”化為筆 意,給古老的“磔”勢一個生動而莊嚴的時代形象。他之所以努力地追逐這種 形象,是因為這個形象帶著一種獨有的精神馨香,正是這種馨香使北碑書法被 冷落千年之后,又引來世人的關注。其實,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從中悟出一個 道理:王羲之書法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流暢而是樸厚,其逸格并不是飄逸而是反 思后的重建。

康定斯基說:“規(guī)則絕不會成為普遍的法則。那些規(guī)則不會在藝術中發(fā)生 作用?!?康定斯基說完這番話后,又舉例說明:“當我掌握了木匠的規(guī)則時, 我隨時可以制作書桌。然而令人懷疑的是,一個畫家掌握了所謂畫家的規(guī)則, 就能夠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笨凳线@里強調的是藝術精神的創(chuàng)造,是對夸大規(guī)則 的質疑。一些淺嘗輒止的人熱衷給技法蒙上神秘面紗,以顯其能,誤導書法愛 好者和廣大觀眾。與這些人不同的是,躍輝認為中國書法的藝術性同世界所有 藝術門類一樣,可以為人類精神創(chuàng)造新的、獨特的價值。書法精神的這種特殊 價值首先來自書法點畫的豐富性和可塑性。書法的點畫創(chuàng)造,說到底是書法家 情感與篆隸質感結合后的精神反映。這不能不感嘆秦、漢兩個了不起的時代, 為中國書法準備了舉世矚目的點畫一甚至堪稱藝術線條之母。書法的點畫是 在長期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精神產物,脫胎于甲骨文、金文,成熟于秦、漢的隸 書。躍輝的書法思想挖掘于斯,他在論文中所堅守與維護的也正是書法以篆 隸為本的理念。躍輝論文強調書法中精神的重要性,因為他明白,書法的精神 處于筆墨千變萬化的形式掩蔽層下,人們只有從書法本體出發(fā)才能看到和意識 到。一些人不具備辨識書法精神的能力,否定書法中精神的存在,即使某些書 法“理論家”,也尚未具備辨認書法精神的視覺。不僅如此,他們既然具有“理 論家”的身份,必然要用自己陳舊或錯誤的觀念蒙蔽大眾的眼睛,拼命維護自 己的理論權威。躍輝論文的價值在于除眼疾以醫(yī)俗。

書法點畫精神源于對實用文字的抽象,對中國人來說,這種精神是一種 陶冶人們靈魂的力量。漢字的抽象過程從象形對自然物象的抽象開始,直到漢 字系統(tǒng)的完善,一路抽象下來,引領著世界的抽象文明,從而使中國文明從未 間斷,一往無前。英國的邁克爾-蘇立文在《中國藝術史》中描繪過中國文化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的影響,我國學者也指出,中國文化在歐洲人處理神與人關 系的關鍵時刻,起到了重大作用。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對自己的文化藝術予以 高度的自信。書法藝術的抽象性來自書法傳統(tǒng),書法的“神” “韻” “氣” “勢” 等是抽象的,書法點畫結體的生命感是抽象的,篆隸線條質感及人們對篆隸線 條質感的欣賞也是抽象的,不能因為“二戰(zhàn)”后西方有了抽象表現(xiàn)主義而否定 傳統(tǒng)書法的抽象性質。許多人向齊白石先生請教怎樣的線條是書法最好的線 條,齊先生答曰:活的線條。躍輝視抽象后的點畫為“活的線條”——篆隸筆 法、筆意是也。

編輯推薦

該書的出版對書法理論研究、審美分析和創(chuàng)作實踐有所助益,對書法觀念的研究乃至書法史論及美學的研究提供參考和素材。

精彩預覽

文字學將漢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及小篆等古文字統(tǒng)稱為篆系文字,這些篆系文字雖有差異,但在“婉而通”的線性特征及“存筋藏鋒,滅跡隱端”的 中鋒用筆上卻是一致的。篆體作為漢字的早期階段,實是漢字和書法的源頭。 隸書幾乎在與小篆同時代的戰(zhàn)國晚期就已基本形成了,只不過小篆是在戰(zhàn)國時 期秦國文字正體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隸書則是由戰(zhàn)國時代秦國文字俗體發(fā)展而 來,因此隸書和小篆一樣遺傳了前代篆體的形質。這可能就是人們常將篆隸連 稱、視篆隸同法同意的重要原因。對于在隸書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章草、今草、 行書和楷書等今文字體來說,隸書亦是名副其實的本源。

漢魏之際,隨著字體演變的終結,書法逐漸從漢字的附庸美走向自覺追 求書法本體藝術美的新階段。草書、行書和楷書等新體書法剛剛萌生,篆隸書 尚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即使魏晉新體書法求新求變,然去古未遠,自然遺留 了篆隸的古法古意,鐘、張、“二王”等書法莫不如是。進入隋唐,隨著楷法 的完備和唐人對于法度的崇尚,致使篆隸古意逐漸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強調起 筆、收筆和提按留駐,中間一略帶過,重兩端而輕中截的程式化法度,這種楷 書法度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其他書體的筆法筆意,致使書法一直以來的篆隸筆法 傳統(tǒng)被唐楷筆法模式所取代??v有李陽冰、韓擇木、史維則等擅長篆隸的名 家出現(xiàn),也無力挽回篆隸在書法中的應有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唐楷筆法模式。 幸有顏真卿、懷素這樣以篆隸為本的書家成功實踐,才使篆隸古法不致在唐代 完全消失。入宋以后,人們逐漸認識到唐楷法度的禁錮,開始解放思想,主張 “臆造”,崇尚主觀意趣的抒發(fā)。宋代“尚意”書風盛行的結果顯然促進了書法 藝術本體的回歸,但在去篆隸古意的道路上愈行愈遠,遂引起米芾、黃庭堅、 姜夔等有識之士對篆隸古法古意的呼吁,逐漸形成“篆隸為本”的書法觀念。 元代書法以趙孟頫為首的復古思潮,從表面上看是越過唐宋直取魏晉,實質追 尋的只是魏晉外在的形貌,缺失的也正是魏晉書法最核心的篆隸古法。楊維楨 以狂放不羈、奇崛峭拔的個性上溯漢隸、章草的古拙筆意,并融合魏晉“二 王”行草的韻致,創(chuàng)造出明顯區(qū)別于趙孟頫秀美雅逸的奇詭古拙書風,一度呈 現(xiàn)出篆隸、章草筆意復興的跡象。至明,“篆隸為本”的書法觀得到了更進一 步的發(fā)展,明代書家對書法史上的名家及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審視分析,并逐 漸拓展深化,使“篆隸為本”的書法觀念更加成熟,影響也更為廣泛。清代碑 學是建立在“篆隸為本”書法觀的基礎上才獲得突破的,正是由于清人對篆隸 古法的運用才能力挽狂瀾,使沉寂千余年的北碑古法重煥光彩,清代碑學自然 是“篆隸為本”書法觀踐行的高峰。近代以來,大凡有成就的書家無不注重篆 隸古意的表達,沈曾植、吳昌碩、于右任、徐生翁、林散之等人的書法都表現(xiàn) 出強烈的篆隸古意,這些書家的成功正是清代“篆隸為本”書法觀的發(fā)展與延 續(xù)。

“篆隸為本”是自漢字創(chuàng)始以來便逐漸形成的傳統(tǒng),至宋代被作為一種觀 念提出,對后世的書法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是書法史上非常值得重視的思想成果。 因此對“篆隸為本”書法觀的研究尤有意義,這有助于厘清古代書法審美精神 的發(fā)展脈絡,有助于對古代書法本源和藝術本體的理解和把握,以認清現(xiàn)當代 書法創(chuàng)作的缺失,也可以對當代書法實踐探索及其本源把握提供一些參考。

本書試圖對“篆隸為本”的書法觀念進行全面的梳理、揭示和剖析,希 望對書法理論研究、審美分析和創(chuàng)作實踐有所助益,對書法觀念的研究乃至書 法史論及美學的研究提供參考和素材。

本書是書法觀念的研究,本著客觀的原則,力求還原“篆隸為本”書法 觀的產生與發(fā)展及相關問題。本書先對“篆隸為本”書法觀進行考察,然后對 其源流與發(fā)展進行梳理。篆隸是文字和書法的源頭,對于“篆隸為本”書法觀 的考察,不免要從文字的源頭來追溯“篆隸為本”的文字淵源,從文字發(fā)展演 變的角度佐證“篆隸為本”書法觀的客觀存在。“篆隸為本”書法觀于宋代出 現(xiàn)和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背景,對此,本書先回顧了 唐宋以來篆隸古意缺失的現(xiàn)象,這種缺失使楷、行、草新體書法去古日遠,遂 弓I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并考慮其出現(xiàn)的原因。金石是篆隸書的載體,宋 代金石學的興起,把人們的視線重新引向篆隸;宋代的文字學取得了相當豐碩 的成果,徐鉉、徐鍇兄弟對《說文解字》的缺損和訛誤進行了校對和復原;古 文字和隸書資料得到搜集、整理和著錄,“六書”理論也獲得了新的發(fā)展。金 石學的興起和文字學的發(fā)展傳播了篆隸文字,使宋人更加關注篆隸。在篆隸筆 意缺失、書法去古日遠的內因與宋代金石學、文字學發(fā)展的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促生了“篆隸為本”書法觀的出現(xiàn)與形成。

對于“篆隸為本”書法觀念的研究,除了要梳理其源流與發(fā)展及產生的 背景外,重要的還在于對“篆隸為本”書法觀念的內涵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 讀。本書從兩個方面來解析“篆隸為本”書法觀的適用對象和范圍:一方面是 “篆隸為本”主要針對楷、行、草而言;另一方面是以秦漢及之前的篆隸為本 體。篆隸筆意是“篆隸為本”的重要體現(xiàn),要求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以篆隸筆意為根本,追溯書法的篆隸源頭,用篆隸古法增強書法作品的古意。從產生篆隸筆意 的篆隸筆法和篆隸勢兩個方面闡釋篆隸古意,古代書論中有過與篆隸筆意相關 的論述,本書也對相關論述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和疏證。通過前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 不光楷、行、草今體需要以篆隸為本,篆隸書體同樣需要以篆隸為本,需要溯 篆隸本源。唐宋以降,篆隸書體缺失的就是篆隸古意,而清代篆隸回溯秦漢古 法獲得成功的事實,便可證明這一點?!白`為本”書法觀的形成對后來書法 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元代書法的復古思想與“篆隸為本”的書法觀念如出一轍,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加以元代古文字學和印學研究發(fā)展的助推,有先覺之明 的篆隸書家嘗試從鐘鼎銘文和秦篆漢隸中探尋古法,雖仍未能逃離唐宋篆隸的 羈絆,但古意漸顯。在趙孟頫復古魏晉的倡導下,帶有顯著隸意的魏晉章草為 元人所喜愛,長于章草的書家還把章草的筆意融入行草的創(chuàng)作中,頗為流行, 形成了章草筆意復古的潮流。明代思想的解放與建筑空間的增高增大、大尺幅 紙絹制造技術的進步,為明代提供了書風轉變的條件,面對字體由小變大的情 況,改變帖系線質的纖弱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宋元時期形成的“篆隸為本”書法觀,為明代書風的轉變帶來了一劑良藥,明人把篆隸古意用于楷、行、草的創(chuàng)作當中,成為他們任情恣性的保證,明代凡取得大成就的書家,大都源 于對“篆隸為本”的實踐。清代反思明代心學的恣意和空談后,轉向實事求是 的務實風氣,加以清廷殘酷的文字獄,使清人轉向與時事無關的古代金石文字 資料研究,金石學、文字學的興盛帶動了人們對鐘鼎銘文、秦篆漢隸的關注, 鑒于清初沿襲唐宋篆隸傳統(tǒng)的乏味,在“篆隸為本”書法觀的影響下,清人嘗 試回溯秦漢古法,后又把以秦漢古意寫篆隸書體的成功經驗用之北碑的創(chuàng)作實 踐,獲得極大的成功,推動了清代碑學的興起,“篆隸為本”正是清代碑學興 起的思想基礎。“篆隸為本”作為碑學興起的思想基礎,伴隨著碑學的鼎盛深 入人心;經過碑學的洗禮,人們對帖的認識便融入了碑學的審美經驗和“篆隸 為本”的思想;清末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漢晉簡牘、殘紙和敦煌遺跡,使“篆隸為本” 的書法觀念得到實證,更加強了人們對“篆隸為本”的信念,“篆隸為本”成 為近代以來書法發(fā)展的關鍵。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