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22)》將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唐代文學研究界的基本研究情況及動態(tài)囊括其中。主要內(nèi)容分為一年記事、會議綜述、專載、一年研究情況綜述、新書選評、問題研究綜述、港臺及海外研究動態(tài)、盛德清風、索引目錄等欄目。它的特點是力求全面地反映國內(nèi)本年度研究唐代文學的基本情況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時,它也會以開放的姿態(tài)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某些薄弱環(huán)節(jié)毫不隱瞞地展現(xiàn)出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1982年5月在西安成立的全國性唐代文學研究機構,學會的宗旨:把我國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出版部門從事唐代文學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其他業(yè)余從事唐代文學研究的同志組織起來,開展唐代文學研究,促進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
一年記事
會議綜述
專載
深切懷念吳相洲教授
一年研究情況綜述
新書選評
問題研究綜述
港臺及海外研究動態(tài)
盛德清風
索引目錄
尊敬的各位學者、各位朋友:
上午好!
值此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二十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之際,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和全體與會學者,對內(nèi)蒙古大學,特別是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領導和師生,為本次會議成功舉辦付出的超乎想象的巨大努力和艱辛付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
從2018年接辦會議,2019年開籌備會,我們都預期將會是一次與唐代漠北文化與邊塞文學有關的空前盛會。然而無情的疫情改變了原定的計劃,我記得去年就希望跟隨奧運會共圖進退,從去年改到今年,今夏以來更三次改變會期,最終還只能用線上的方式召開。雖然感到有些遺憾,但與會人員絕不遜色于往年,提交的論文達到很高學術水平,會議主辦方為會議安排周到,秩序井然,也讓我們感到一些安慰。雖然不能親臨內(nèi)蒙古大學,體會學科建設的成就,交流各自心得,也不能飽覽塞北風情,感受草原美景,但主人的心意我們都敬領了。有一些遺憾,我們可以在今后以更多地參與和支持內(nèi)蒙古大學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的方式,來補課,來還情。
今年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成立的第四十個年頭,經(jīng)歷了幾代人的學術接力,很高興看到前輩的學術精神和治學追求得到傳續(xù),年輕一輩成長迅速,學術領域日益闊張,學術成果日新月異,文學普及成績卓越。如果舉其大者,我特別愿意指出以下幾點:一是基本文獻建設成就特出,許多大、中作家都出版了新的整理本與箋注本,一流大家甚至有四五種高水平新注本,各體文學文獻皆清理有序,新見文獻的發(fā)表研究更成為多年來的熱點。二是文學普及工作全面展開,經(jīng)典發(fā)掘和解讀更向縱深展開,為當代國學熱和文化熱注入新的氣象。三是在繼承傳統(tǒng)與運用新方法的各自探索中,逐漸形成融貫中西,博綜今古,兼涉文史,堅守文學的多元而各成規(guī)矩方圓的學術新面貌。學者根據(jù)各自的師承、興趣以及對學術的理解,做出各具特色而有創(chuàng)造力的研究。我很高興唐代文學研究后起有人,也堅信年輕一輩絕對可以青出于藍,當然也更希望年輕學人有超越前輩的勇氣與業(yè)績,唐代文學研究事業(yè)可以長久保持高水平發(fā)展。
今年也是兩岸唐代文學學者交流的第三十一年。雖然疫情阻隔,難以歡聚一堂,相信不久會有見面的機緣。聽聞臺灣大學今年由康韻梅理事長主持的唐代學會會議很成功,也謝謝廖美玉教授今天盛意與會,敬煩廖教授代為轉達我們對臺灣學人的關切與問候。對香港和日本、美國來參會的學者,也表熱忱歡迎!時疫方殷,更感真誠,請多珍重,后會可期。下一會議環(huán)節(jié)安排了近年去世的曾為學會建設和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的悼念儀式。安旗先生是本會創(chuàng)會副會長,篳路藍縷,貢獻甚大,她的《李白傳》和《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曾讓無數(shù)讀者獲得教益。羅宗強先生曾長期擔任學會副會長,所著《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開拓了唐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2010年學會年會就是在他指導下在南開大學舉辦。佟培基先生自學成才,從司機任教授,所著《全唐詩重出誤收考》和《孟浩然詩集箋注》皆堪稱經(jīng)典。吳相洲先生比我年輕十歲,遽然病逝令我們都感到意外和傷痛。他主持了學會2006年年會,發(fā)起海峽兩岸會議,更承諾學會辦會有困難他都可以出力,最近十年《唐代文學研究年鑒》都包含了他的心血。內(nèi)蒙古大學曾是他求學的地方,今天的懷念更有特殊意義。我謹在此表示對諸前輩和同仁的深切懷念。對離去的師長和朋友,最好的紀念就是整理和流布他們的文集,使他們的學術生命長久為人們所銘記。《羅宗強文集》是羅先生生前編定的,《趙昌平文存》由海濱教授編校,中華書局不久前出版。前兩天更高興地得知清華大學和中華書局共同努力,《傅璇琮文集》已經(jīng)在編纂中,期待不久可以完成。
從2008年擔任學會會長至今,我已經(jīng)在這個光榮的職位上度過了十三年。謝謝昨晚學會理事會同意我結束任期。十三年間,學會能夠正常運轉,舉辦了包括今天會議在內(nèi)的六次年會,正常出版兩個刊物,學會風氣得到維持,參會學者與研究業(yè)績不斷增進,我雖也略盡綿薄,但更多地感慨是學會前輩儀型在前,使我們有所遵循;學會同仁的積極支持與無私幫助,包括承擔會議的盧盛江教授、朱玉麒教授、羅時進教授、羅寧教授、查屏球教授和米彥青教授的操勞,學會秘書處的高效工作,兩個刊物主持人李浩教授與吳相洲教授的辛勞,以及廣西師大出版社和社科文獻出版社的支持;當然還有參與學會活動的各年齡層次學者的熱忱相助。學會的成績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我不敢言功,所幸傳統(tǒng)未失,希望長存,差可慶慰。兩年前學會核心成員曾在內(nèi)蒙古大學召開本次年會的籌備會議,討論民政部要求的換屆人事安排,確定這次換屆的人事進退。雖然話題敏感,我最感欣慰的是最后共識讓所有人都感到很愉快。我也愿意在此表示,今后只要精力尚可,作為學會普通一員,仍當積極參與學會的活動。
從1992年開始,學會形成年滿七十退出理事會的不成文規(guī)矩。近年民政部對社團管理有一些新的規(guī)定,主要領導的任期與年齡,都有具體的限制。此外,我們也要考慮學會的長遠發(fā)展,必須有更多年輕學者承擔學會今后的責任,在新任理事遴選上則始終堅持照顧到地域、單位、年齡、學術成就和參與學會活動諸項因素。對此,昨晚的理事會經(jīng)過友好協(xié)商和充分討論,已經(jīng)對下屆理事會構成人員達成共識,提請今天大會審定,新一屆學會班子將在今晚理事會上產(chǎn)生。
謝謝盧盛江教授、尚永亮教授、戴偉華教授與我同退,謝謝同意讓賢給年輕人的各位資深理事,也希望與會學者對我們考慮未周處給以體諒。在此,祝愿新一屆學會理事會在新任會長領導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祝所有與會學者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學術精進,合家安好!祝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祝內(nèi)蒙古大學繁榮昌盛,你們的所有努力我們都記住了。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2022)》的特點是力求全面地反映國內(nèi)本年度唐代文學研究基本情況,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時,它以開放的姿態(tài)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某些薄弱環(huán)節(jié)毫不隱瞞地展現(xiàn)出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此書是了解學界唐代文學研究動態(tài)的好途徑。
作唐代文學作為我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對其進行研究的老中青各年齡段學者代有才人出。本書為該學會回顧過去一年研究成果的結晶,具有學術前瞻性和科研代表性,它對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門的教學備課、業(yè)務進修、科學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普通的唐文學愛好者也有開拓視野和豐富知識的作用。
2021年有關盛唐文學的整體研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就學術專著出版而言,趙林濤和孫微著《唐代河北詩人研究》一書是對唐代河北地區(qū)的詩人的整體研究。該書系統(tǒng)論述了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河北詩人在完成唐詩的奠基、繁榮、巨變、蛻變等關鍵問題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書中也論及今天河北地區(qū)的盛唐文學。
在古籍整理方面,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的版刻雅韻叢書,其中便有《凌刻套印孟浩然詩集》。該書乃明末凌濛初刻《孟浩然詩集》,收入了孟浩然的全部詩歌,又輯錄了宋代劉辰翁、明代李東陽的批語,以朱色套印,對閱讀孟浩然詩頗有啟發(fā)和幫助。此書是據(jù)南京圖書館藏凌刻朱墨本影印而成,對孟浩然詩歌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除此之外,學術界對于出土文獻給予了深切的關注。胡可先和楊瓊編著的《唐代詩人墓志匯編》中收集了作者多年來從各處搜集的190余位詩人的墓志,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十國五編,匯為一書。其中既有張說、張九齡、王之渙、鄭虔、韋應物、李益等著名詩人,也有許多不太著名的詩人,甚至《全唐詩》中未收錄的詩人,僅在墓志里記錄其詩作,這更顯得彌足珍貴。這些詩人的墓志為研究唐代詩人及其詩作提供了新材料,可以拓展唐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
在學術期刊方面,龍正華《西域文化與盛唐詩歌百年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一文認為20世紀初至今,在西域文化對盛唐詩歌的影響方面的探討,其成就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對盛唐胡樂舞的文化知識及其對詩歌的影響分析得較為詳細;二是對葡萄酒傳入中原的歷史過程及其對盛唐詩歌的影響研究得較為深入;三是對盛唐詩歌的胡姬形象、胡商形象與蕃僧形象及其文化意蘊有較為準確的分析與概括;四是探明盛唐詩歌特質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塞外少數(shù)民族人民身上那種富含鐵質血液的輸入。其不足主要為:一是胡樂、胡舞、胡戲進入文學的過程及其對盛唐詩歌的影響闡釋得不夠充分;二是胡酒文化意蘊的形成與變化及其對盛唐詩歌的影響探討得不夠深入;三是盛唐詩中的胡人形象及其成因與文學意義的探討還不全面;四是西域文化如何給盛唐詩歌注入生命活力的研究還有待推進。這些成就與不足表明,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xù)探討西域文化對盛唐詩歌的影響,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吳相洲和雷淑葉《論盛唐山水詩寫作三大地域形成過程及其原因》(《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21年第1期)認為盛唐時期詩人在荊楚、吳越、長安周邊三個區(qū)域的山水詩寫作尤為興盛。其中荊楚田園山水詩寫作主要在開元年間, 以孟浩然為代表;長安周邊山水詩寫作主要在天寶年間, 以王維為代表;吳越地區(qū)山水詩寫作橫跨兩個時段, 以流寓詩人為主。此外,山川秀美、風情宜人、文化遺跡、交通便利、名人感召是促成三大區(qū)域形成的重要條件, 而每個區(qū)域的具體條件又各不相同。
陳小蕊《三個向度試論“盛唐氣象”的出現(xiàn)》(《文藝爭鳴》2021年第6期)認為“盛唐氣象”的出現(xiàn)和經(jīng)濟、政治、文化這三個向度是密不可分的。從經(jīng)濟角度來看,盛唐時期,國家經(jīng)濟力量上升,商業(yè)的發(fā)達,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極大地鼓舞了人們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生逢盛世而想積極作為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豪情壯志;從政治角度來看,南北政治統(tǒng)一已然完成,知識分子重新參與國家發(fā)展進程的意識逐漸回歸;從文化角度來看,盛唐時期,南北文化的融合互鑒,新的文化在士人階層形成廣泛認同。因此,盛唐氣象的出現(xiàn)是由以上三者共同合力創(chuàng)造的結果,缺一不可。
王赟《盛唐“風骨”詩學觀的審美特征》(《文學教育》2021年第6期)認為盛唐時期的“風骨”詩學觀有著獨特的審美特征,具有飽滿的情懷,昂揚壯大的氣勢和自由獨立的精神之美,體現(xiàn)著唐詩非凡的藝術感染力,風骨美在盛唐時期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作者通過對盛唐詩歌“風骨”理論審美特征的歸納后發(fā)現(xiàn),該理論對于理解當時詩歌的藝術特征、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作方式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音樂與文學的關系研究也是盛唐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內(nèi)容。柏紅秀《論〈霓裳羽衣曲〉在唐詩中的書寫及詩歌史價值》(《江蘇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認為《霓裳羽衣曲》雖為盛唐時期的名曲,但此時描寫《霓裳羽衣曲》的詩作極少,中晚唐詩人則以它來審視盛唐歷史的興與衰,或將之視為太平樂來贊美,或將之視為亂雅的俗樂來批判。中晚唐詩人們還描寫此曲在當時的發(fā)展狀況,寫它在民間宴會特別是家庭宴會上的活躍、規(guī)模的縮小以及形式的多樣。作者通過對《霓裳羽衣曲》在唐詩中的書寫的梳理認為,其詩歌史價值主要有二:一、《霓裳羽衣曲》雖然是盛唐名曲,但是在中唐時才被融入詩歌創(chuàng)作,這除了跟中唐詩人們的努力相關,更與它此時從宮廷向民間的擴散歷史密不可分。二、面對盛唐這首著名的樂曲,中晚唐詩人并不囿于傳統(tǒng)儒家“重雅輕俗”音樂思想,而是扎根生活積極創(chuàng)新,將之塑造成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典型意象。
在學位論文方面,趙凱莉《“盛唐氣象”研究》(黑龍江大學2021年碩士學位論文)一文對“盛唐氣象”進行研究。文章主要從文學藝術上的青春美和藝術美兩方面展開論述:一方面,盛唐眾多詩人的創(chuàng)作匯聚成了蓬勃的高歌,這是青春的禮贊。書法經(jīng)歷了從初唐時期的嬋娟婉媚轉向盛唐草書龍飛鳳舞,這是青春的恣意揮灑。盛唐同樣是一個樂舞的高潮,樂舞充滿歡樂、自由,這是青春的歡快心音。由詩歌、書法、樂舞三個層面展現(xiàn)了盛唐的青春美。另一方面,作者以詩歌、石窟、樂舞為研究對象,展現(xiàn)了詩歌的壯麗之美,石窟藝術的雄偉之美,樂舞中的熱烈之美,從而體現(xiàn)出盛唐時期在氣勢上的藝術之美。
韋敏珠《文學地理學視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詩研究》(廣西師范大學2021年碩士學位論文)一文以文學地理學的方法對盛唐時期江南山水詩做了整體性的考察。文章通過對盛唐江南山水詩作者籍貫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江南本籍詩人創(chuàng)作的江南山水詩數(shù)量遠遠少于外籍詩人所作同類作品。同時,在盛唐詩人的筆下,廬山和洞庭湖被描寫得最多,其次為金陵與京口、杭州與永嘉、秋浦與當涂等地的山水。從盛唐江南山水詩的思想意趣與地方文化的關系來看,盛唐江南山水詩涉及到的地方有各自的地理特色與地方文化,它們影響了詩人的審美取向與情感態(tài)度,從而使得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帶上了地方文化色彩。從盛唐江南山水詩的空間建構方式來看,盛唐江南山水詩具有豐富多樣的地理空間,而且空間結構不拘一格。時空組合方面,廬山、洞庭湖、吳越山水、宣州山水與春夏秋冬及晨昏晝夜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組合方式??臻g轉換上表現(xiàn)為四種方式,即隨視線轉移,隨行蹤遷移,隨情思延伸,組合轉換。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