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張曉風52篇近作,作品由日常生活生發(fā),引經據典,娓娓道來,自成一格,廣博的視野中見堅實的學養(yǎng),睿智的思考中飽含深切的情感。日常事、平凡人,一草一木,在張曉風筆下均自成風光,典雅雋永。如在《在D車廂》,作者搭乘英國火車時遙想《自己的房間》與吳爾芙,以及《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婦人和作者喬叟,宛如一場寧靜的英國文學之旅;《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寫了曉風與老友的侄孫千里相會的故事:四十年前曉風寫《半局》哀悼亡友,四十年后亡友的侄孫跨海而來,專程向她殷殷致謝,在感傷中又仿佛昨日再現(xiàn)。
張曉風,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江蘇銅山人 。畢業(yè)于臺灣東吳大學,并曾執(zhí)教于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臺灣陽明大學(今陽明交大)。36歲時,被臺灣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是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lián)合報文學獎得主,曾經榮獲“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選海峽兩岸中學教科書,其文學理想影響了一代人。
輯一 在D車廂
3 在D車廂
17 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
22 教室
27 故事兩則
32 “你得給我盛餃子!”
37 “我們何不來談談各人的心愿?”
42 日本故事中的風沙與皮箱
48 獨此一人
54 華人和民主之間,有點麻煩
59 “他人生病”和“自己生病”——兼懷饒宗頤先贊
64 忽然,他聽到瑯瑯的朗讀聲
69 金庸武俠,我的課子之書——悼金庸
74 舞、舞雩和舞之子——贈給楊桂娟教授
80 “給我一個西紅柿!”
86 唉,我的小妹子
——寫給赤縣神州黃土地上荷鋤兼荷筆的女詩人,知名的,以及不知名的
……
297 后記 舍不得不手寫漢字的人
無
這一支筆能寫景也能敘事,能詠物也能傳人,揚之有豪氣,抑之有秀氣,而即使在柔婉的時候,也帶一點剛勁。
——余光中
曉風的智能是一種洞悉與悲憫的智能。她的愛是一種執(zhí)著與堅毅的愛,她的同情是一種無私與綿遠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種收斂自如的光芒。
——席慕蓉
長達一甲子的創(chuàng)作生涯,讓張曉風的散文圓熟老到,愈見功力。內容隨手拈來,舉重若輕,一粥一飯,一茶一花,鳥獸草木,人情世故,瀕危動物,生態(tài)環(huán)保,一一涌于筆下,深入淺出,逸趣橫生。
我此刻坐在雅致的餐廳里,跟五十多年前的老友的侄孫見面,彼此為的不就是想靠著反復的陳述來重睹逝者的音容嗎?
曾經,身處兩岸的我們隔著那么黛藍那么憂愁的海峽,那么綿延的山和那么起伏的丘陵,以及那么復雜的仇恨——然而,他輾轉看到了我的文字書寫,他覺得這其間有一份起死者于地下,生亡魂于眼前的魅力。我的一篇悼念,居然能令“生不能親其謦欬,死不及睹其遺容”的那位隔海侄孫,要從遠方前來向我致一聲謝。我一生所得到的稿費加版稅加獎章和獎金,都不及那老侄孫的俯首垂眉的一聲深謝啊!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