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關于撒哈拉沙漠的紀實散文集,以作者定居摩洛哥的梅如卡后,前往撒哈拉地區(qū)致力推動沙漠綠化、沙漠生態(tài)旅游的行動為素材,從另一角度描繪鮮活的沙漠生活景觀,展示當?shù)厝说纳鏍顟B(tài)和意識。書中或描寫作者工作的歷程和細節(jié),表現(xiàn)創(chuàng)業(yè)熱情和對生態(tài)保護的責任感;或抒寫獨具生命活力和文化交流色彩的個人生活;或敘述當?shù)厝说娜粘9ぷ魃?;或描摹當?shù)爻源┳⌒?、風土人情以及歷史與當下。
作者在廣袤的撒哈拉中種樹、護樹、鑿井、開生態(tài)旅店,真實呈現(xiàn)了撒哈拉的現(xiàn)代生態(tài)以及人在極端環(huán)境中的奮斗史,滲透了對生態(tài)問題、文化多樣性、旅游業(yè)等獨特而精當?shù)乃伎己鸵娊?,展現(xiàn)了作者以撒哈拉沙漠為實踐生態(tài)理想的熱土和第二故鄉(xiāng)的情懷,以及關切和保護地球環(huán)境的堅定意志。
蔡適任,法國社科院(EHESS)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第四屆(2014)全球華文文學星云獎報道文學首獎獲得者。著有《管他的博士學位,跳舞吧》《偏不叫她肚皮舞》《鷹兒要回家》《人在撒哈拉》《娑婆撒哈拉》等。
旅居摩洛哥,開辦民宿“天堂島嶼”,勠力推動撒哈拉深度導覽、生態(tài)旅游與沙漠種樹等行動,以回應氣候變遷下的我們的時代。
緣起
烈日下
種下一棵樹
從土里長出來的“天堂島嶼”
觀光商機VS.生態(tài)危機
我們不過是領路人
讓商品成為一場文化交流
及時雨: P國際旅行社
大疫來襲
后語
推薦序
一位風土創(chuàng)業(yè)者的沙漠行動
文 / 洪震宇
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在沙漠追尋自我、記錄文化探索與生活感受的人類學田野筆記,沒想到竟是一“本風土創(chuàng)業(yè)者”的沙漠實踐,嘗試在異地創(chuàng)造文化、商業(yè)與社會三贏的經營模式。
對于在臺灣實踐十多年“風土經濟”的我來說,看到書上提到對我的《風土經濟學》《風土餐桌小旅行》的認同與異地實踐,非常意外與感動。書上遇到的種種難題、挫折與找尋突破方法的過程,如果地點不是撒哈拉沙漠,還以為是臺灣某個偏鄉(xiāng)角落的故事。
對照之下,這不也是我多年的實踐歷程。我們都穿梭于當?shù)厝?、外地人、文化、社會與商業(yè)經營的角度,嘗試挖掘地方風土特色,轉換成可與外界溝通、改變現(xiàn)狀的經營模式。
點點滴滴的心情,都是不易訴說的孤獨寂寞。
記得多年前開始在偏鄉(xiāng)推動整合地方資源、串聯(lián)不同人的故事,找出風土文化特色,推出深度探索地方的“小旅行”,常遇到許多旅人、外地人,甚至當?shù)厝说年P心與質疑。大家都問,一團只有十來位旅客,能帶來多少產值?這么小眾,如何吸引大眾?
我不是預測專家,只能回答透過深度交流,先創(chuàng)造感動的價值,而非產值。就像經營一個品牌,如果一開始想的是賺錢、產值、規(guī)模與連鎖,那大概不會有人愿意到臺灣各地做這些事情了,應該去挑一個觀光客云集、更好操作的地方。
這種“假設、推估”產值、參與人次的思維邏輯,多半都是坐在辦公室搜集資料、用想象寫政策計劃的人做的事,從上而下地放煙火。然而模仿、抄襲、削價競爭,已經證明是毒藥與煙火,轉瞬即逝,而且?guī)碓S多后遺癥。就像疫情下,臺灣老街、夜市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各地彩繪、天梯只吸引走馬觀花的人,打卡完卻一去不返。即使是擠滿人潮的小島,也會帶來垃圾、噪聲與破壞的問題。
即使行路難,仍有逆勢創(chuàng)業(yè)的契機。只有抱持改變現(xiàn)狀的強烈動機,愿意探索現(xiàn)狀,找尋突破難關的方法,做出各種創(chuàng)業(yè)實驗精神的人,才可能在沙漠中長出一棵樹,即使枯萎了,甚至沒有蔓延成一片森林的希望,仍會繼續(xù)前行。
就像適任的“天堂島嶼”民宿、建立獨特定位的深度導覽行程,都是從沙漠中種下一棵樹的浪漫想象開始的。
身為一位女性,在撒哈拉沙漠創(chuàng)業(yè),遭遇的困難挑戰(zhàn),是身在島嶼臺灣的我們很難想象的。一是廣袤無垠的沙漠,有什么可以讓人探索流連的特色?二是阿拉伯民族對女性的貶 抑 忽視,使這位異國女性的處境更艱難。三是當?shù)馗毁F權勢與窮困弱勢的落差,弱者往往難以抗衡。四是商業(yè)營運的挑戰(zhàn),歐洲人來此都是進行奢華的觀光,在地業(yè)者只能取悅滿足,卻容易失去自我特色,更無法賺到該有的利潤與尊嚴。
種種挑戰(zhàn),適任要如何溝通、克服?故事令人動容精彩之處,就來自她的折沖協(xié)調與堅持強悍。該妥協(xié)之處,她只能隱忍,找尋轉進之道;該堅持的地方,她不惜與家族決裂,與財團對抗,只為了人道價值、土地永續(xù)。
其中最值得讀者學習之處,在于她運用人類學精神與方法,以“他者”角度來探尋沙漠文化的奧秘,以及轉換成創(chuàng)新內容,引領旅客深度認識沙漠之美。
比方她認為“景點”并不是非得澎湃壯闊、可歌可泣的史跡,若能做好扎實的田野調查,帶著理解與真誠訴說,讓旅人感受當?shù)厝巳绾卧谔斓亻g活著的美麗故事,“風景”在旅者眼前就能鮮活起來。
為此她與丈夫貝桑四處探尋,找出自己經營民宿與導覽的獨特定位。例如沙漠除了石頭什么都沒有,適任就讓“石頭”成為吸引觀光客的“號召”。她將化石產地加入導覽之中,解釋眼前散落荒野的化石如何生成、在地質學上的意義,讓客人更深刻地感知荒漠風土的古老神奇。
此外,她努力讓在地生活與生硬歷史產生溫度。這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當?shù)厝肆曈诠潭ǖ纳钅J?,或是不知道整個地方的大歷史,無法跳脫出來轉換角度,以外地人理解的方式來溝通。適任努力找資料、閱讀、采訪各處耆老,像拼圖一樣慢慢拼湊在地文史,再放入導覽里,并與前后景點呼應,串成一個有歷史脈絡的在地故事。
她在書上寫著:“像山一樣思考,像沙漠一樣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圍繞在四周的奧秘,也才真的能以另種方式,像個‘真正的人’一樣地思考?!?p/>
在成為真正的人之前,得先化為風土的一部分。不論是身處沙漠、島嶼、高山,還是溪流,只有學習以人類學的視野,先讓自己化為風、變?yōu)橥粒缘胤浇嵌葋硭伎寂c感受,才能找尋改變的力量,實踐我們的理想。
最后都能像適任一樣,先做有故事的人,才能讓家鄉(xiāng)成為有故事的地方。
無
人類學的第一堂課,都在說人與動物的不同,在于人能直立,騰出的手用來做事(創(chuàng)造文化)。在法國拿到人類學博士學位的蔡適任,則用自己的雙手,證明不踏入學術圈的人類,既可以留在臺灣教舞,也可以扎根北非沙漠孕植綠地。
我見識過適任手上行云流水的好筆,沙漠人文她寫得生動說得自然。但在這本書中,她講的不是他人的生命,說的是自己——她這么多年在沙漠,做了什么,又是如何去做,什么時候她運用了知識,什么時刻她是萬般嘗試。她不是要告訴讀者成功的故事,是要訴說沙漠的現(xiàn)實,大地的能量,與她所面對的生靈。
我無法代替適任詮釋她的書寫,更不愿只將她的實踐簡化成應用人類學。我只能說,這是適任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而她騰出的手,支撐著自己的理念,以及與沙漠的因緣,書寫,則是為了讓我們看見,遠在世界邊陲的這一切。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什么樣的力量引領一位亞熱帶島嶼土生土長的女子前往北非沙漠,還將它視為另一個故鄉(xiāng),為它努力著?我禁不住想,如果不是對土地有無限的愛,那或許就是前世業(yè)力的牽引了?
讀著適任的文字,時而如同跟隨著人類學學者的腳步探訪遙遠國度的真實生活樣貌,時而感受字里行間無不是人生哲學與生命中不曾間斷的選擇題,也不時引領我們在篇章之間響應自己內心對生命曾有的疑慮與渴求。
在這全球社會、氣候變化都極為快速的時代,無論身處何處:雨林、沙漠……只要需要我們的地方,都可以是家,而唯有與大自然重新聯(lián)結,才能在我們所選的“家”生根,也才能找到自己在地球上有意義的位置。我認為適任已經在這樣一條道路上。
——江慧儀/“大地旅人”樸門永續(xù)設計創(chuàng)辦人
二○一九年暑假,我擔任倫敦藝術大學互動設計系主任,帶領碩士班學生前往撒哈拉沙漠進行為期一周的戶外教學。對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說,互動設計是一個極新的專業(yè)領域,他們著迷于未來科技能力,勝過人與自然的關系。沙漠研習計劃是一次專業(yè)教學上的創(chuàng)舉,而在我們短暫的居留中,蔡適任博士與夫婿貝桑帶我們進入沙漠世界,探訪那里的人、事、物。學生們回到倫敦后,分享著沙漠行中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深刻思索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風險及我們與自然的關聯(lián)。
沙漠是一則說不完的故事,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還無法造訪沙漠的人閱讀。
—— Prof. Nicolas Marechal(尼古拉斯?馬雷夏爾教授)/
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互動設計系前主任
書寫沙漠,需要內心強大的人。內心越是強大的人,不會冷漠無感,而是越來越溫柔。蔡適任的新書娓娓道來,不徐不疾,她的沙漠沒有風花雪月的愛情,有的是對人文、生活、社會、環(huán)境更深刻的情感,像是學習著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正如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所言:“沙漠是身體內在寂靜的自然延伸?!蹦承┛此啤叭崛酢钡臅鋵嵤氰F打的硬漢,這本就是。
—周伸芳/(臺灣)實踐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學院助理教授
1.“獻給撒哈拉,讓我得以慢慢拼湊起自己的名字?!?p/>
種樹、護樹、鑿井、開旅店,日常人生的背后是關于人與環(huán)境,當下與未來,生存與損耗,欲望與絕望的極致思考。
2. 本書忠實道盡現(xiàn)今撒哈拉的真實困境,從脆弱的自然生態(tài)飽受過多的觀光客與垃圾摧殘,到觀光業(yè)如何大幅影響傳統(tǒng)游牧文化。蔡適任透過早已內化的人類學之眼率直并陳在地視角與外來觀點,從多重角度剖析沙漠現(xiàn)況,本書充滿了她常年蹲點沙漠深處的寶貴記錄與深刻反思,是一本放眼全世界都少見的重磅級撒哈拉當代見聞錄。
3. 把最堅韌的愛獻給沙漠!
金鼎獎作家洪震宇撰文推薦
用在地視眼探究和實踐,用溫情文字敘述和描摹,挑破沙漠風情背后的殘酷現(xiàn)實。
緣起
若說撒哈拉是三毛“前世的鄉(xiāng)愁”,它則是我渴望在今生實踐夢想的“應許之地”。
我天生有個不安分的靈魂,極度渴望自由,人生大半輩子,無盡漂泊,腳不著地,如同一朵飄浮天空的云。直到一腳踏進撒哈拉,竟有了歸鄉(xiāng)感,只覺自己與這片大地有所聯(lián)結,即便云兒四處來去,仍在地球天空里,那片寂靜無聲的廣袤無垠讓我真實感受到蓋亞的愛與溫柔,而我愿化作雨滴降落,讓井水滿盈,孕育生命,滋潤棕櫚樹,我的弟兄們。
二○一○年,教舞的挫折讓我決心暫離臺灣,加入浩然基金會國際志愿者計劃,前往摩洛哥人權組織工作,因而接觸“另類全球化”(altermondialisation)運動,也因而走入撒哈拉,見著沙漠的美好如何被氣候變遷與觀光業(yè)荼毒,很是憂心。我同時是個熱情的理想分子,擁有過度旺盛的批判神經,卻也務實地問自己能否為我深深眷戀的土地做些什么。
法國詩人Paul éluard(艾呂雅,1895— 1952)曾說:“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但就在這個世界當中?!边@句話成了另類全球化的口號。
我告訴自己,光是憂心或批評無法改變既定事實,那么就回撒哈拉,在撒哈拉、在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實里,試著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有著“另種可能”的道路。舞蹈是一場祈禱,時時刻刻于日常生活這圣殿里進行著——這是我放下舞蹈,走入沙漠前,舞蹈教會我的事。帶著這份知曉,回到沙漠,我讓自身生命隨著詭譎多變的世間有為法即興而舞,感受著心中那一個如如不動。
沙漠的富饒絕美不在于物種數(shù)量的豐沛,而是那份堅忍不拔且無處不在的生命力。即便干旱苦絕,生命依舊在,只是靜待水來。涓涓雨滴讓棕櫚樹得到滋潤,得以庇蔭萬物,讓萬物熱鬧一整座沙漠的靜謐。而生命得以在沙漠延續(xù)的奧秘,正在于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生生不息。
我試著成為沙漠生命循環(huán)系統(tǒng)里的一棵樹,推過多場計劃,實踐夢想的同時,也不得不自我調整甚至妥協(xié)以適應現(xiàn)實環(huán)境。甫回沙漠,好友M提醒我:“這輩子,不再需要成為孤單的
烈士,憤怒的知識分子,熱血的理想家。只要真實地抱著溫柔的心,創(chuàng)造分享感謝生命本質中的美好。也許你的計劃會變動,然神圣計劃會自然流動?!?p/>
靈魂深處對撒哈拉的祈求始終如一:“請將我變成一片沙漠,請讓我的愛如同沙丘里的沙粒一樣多,請讓我如同天空里的云彩一般瑰麗自由。”
這條在撒哈拉的獨特道路得以鋪陳,仰賴諸等善因緣的匯聚。
來自浩然基金會的機緣,讓當時遭逢困頓挫敗的我,無意間走入摩洛哥,得以被撒哈拉豐沛的自然力療愈,有了“重新做人”的力量,進而開啟“另類全球化”的思索與實踐。在摩洛哥人權組織服務期間,幸得上司慕禾的信任,給我最需要的自由,放手讓我獨自前往撒哈拉探索,引導我將氣候變遷與另類全球化放入核心議題,為我后來在撒哈拉的夢想計劃奠定獨特的根基。
數(shù)年后,在集資平臺識與不識者的贊助下,撒哈拉夢想計劃得以起步,當一切都還只是藍圖時,人世間便有識與不識者給予最重要的信任與支持,讓我深深感念在心。帶著這份支持與信任啟程,爾后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挑戰(zhàn)、挫折與誘惑,讓我都能不忘初衷。
摯友Eva與Edith不時聽我嘮叨沙漠生活之苦,讓我因被理解而得到安慰與繼續(xù)走下去的氣力。 Lindy 與Peter更是這場計劃背后最堅定的戰(zhàn)友,不以成敗論斷一場行動的價值,永遠只給予最真誠的理解與最單純的支持。
滿是沖突的混濁塵世里,幸有M適時提點,讓我在對抗著什么、實踐著什么的時候,還能不忘于自身內在做工,守住那份初衷與真誠的心。
感謝我的家人,向來允許我以我如是的樣子活著。感謝我的“業(yè)力伙伴”貝桑,或許我們不是彼此最適合的人,一份原初自發(fā)的情感卻讓我們共同走過整個冒險、探索與實踐歷程,或沖突,或糾葛,當一人轉身離開,另一個人隨即跟了上來,而離去那人終究折返。
這本書分享的與其說是“成功經驗”,其實更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拉扯與無盡的沖突,是如何面對失敗、響應失敗,因為愛而能不放棄希望地尋找解方的過程,在無邊無際無痕的沙丘上,步步踩出屬于自己的靈魂歸鄉(xiāng)路。
烈日下
游牧民族格言有云:“沙漠無法被言說,只能去活過。”
一個驕傲的人,肯定將因沙漠而折損,我想。
沙漠的瑰麗富饒與無情殘暴并具,所有游牧民族的一生,莫不時時刻刻蒙受沙漠的嚴酷考驗,關于“生”。
沙漠冬季溫差極大,夜里總得蓋上數(shù)條毯子保暖,白天說不上冷,然風一吹,卻也讓人忍不住顫抖地拉緊披肩衣裳,這時若能走入陽光中,身子隨即暖和起來。每年自初夏始,日一升,白燦燦的陽光遍灑大地,熱氣直逼人往帳篷、樹蔭、屋舍與洞穴躲,卻依然可在所有縫隙角落里發(fā)現(xiàn)光與熱氣的存在,總得等到日落后,暑氣漸散,人們這才紛紛走出帳篷,圍坐沙地聊天,享受夜風帶來的些許涼意。
不知不覺中,來自島嶼的我,竟也愛上沙漠與陽光,即便太陽不時曬得人發(fā)疼,即便每年總有人于酷夏喪命,只要陽光不在,心便憂傷。是陽光讓大地有了色彩,黑夜只因光不在。
我好愛陽光在沙丘上幻化出各種色調,清晨時的淡粉,正午時的金黃,黃昏時的艷紅,同樣的沙丘,不同時段與天候,顏色與姿態(tài)不曾重復。若剛下過雨,雨滴在沙丘上刻下皺紋般的痕跡,金黃艷紅色調瞬間化為深棕,讓沙丘霎時蒼老渾厚。
總有些天,太陽曬得人發(fā)昏,無論頭巾衣物如何包裹遮蔽,仍無力阻止陽光如針般地刺痛全身,空氣干燥酷熱得讓人即使飲盡水壺里最后一滴水,仍無法稍稍滋潤正鬧著旱災的口舌身軀,駱駝羊只疲憊地趴在眼睛無法直視的陽光里,熱氣自天空蒙頭灑下,石頭曬得燙人,堅硬的地面緩緩吐出所有來自烈日的能量,熱氣蒸騰的沙漠一片死寂,不見任何生命跡象,但若傾耳聆聽,仿佛在太陽燒灼大地與土地龜裂的細微聲音里,夾帶動物躲在暗處的喘息。
陽光射出的一道道光束刺入每個毛孔,穿透身軀,連帶吸干身上所有水分,讓人像顆掛在樹上的劣質椰棗,枯得起皺,皺得外皮都掉了一層,果肉干扁扁地與果核分離,焦薄無味,就連平日見椰棗就歡喜的駱駝都不屑張嘴。原本鮮嫩的綠草早焦黑了,駱駝羊只又餓又累又渴地動彈不得,體質嬌弱些的,往往一趴下便再也起不來。這時還活在沙漠深處的游牧民族總得牽著驢子,忍受烈日燒灼,前往遠方的井汲水,除了盥洗飲用,更是為讓駱駝羊只有水喝,降低牲口損失。
好幾次,烈日灼身,讓人以為自己將被曬成一具干尸,輕輕一碰,便散成一地黑色碎石。
有一回,再無法忍受沙漠熱氣與烈日的我,單純當作嘗試一個好玩的游戲,試著在高溫干燥擁抱全身時,任由熱氣進入自己,成為整體存在的一部分,閉上眼睛,讓熱流緩緩進入心坎
里,流向胳臂、手肘、手腕與手掌,揮揮雙手,想象這是太陽的光芒。再度深呼吸,讓熱流走入腰、腹與臀,擺擺身子,想象這是太陽的中心。接著緩緩吐氣,讓熱流往大腿、膝蓋、小腿、腳踝與腳掌延展,雙腳踏踩踢,想象這是太陽的燦爛。剛開始只覺得吸氣吐氣間,滿口熱氣與沙塵,讓人幾乎無法呼吸。不一會兒,我慢慢抓到要領,隱微而真實地感受到熱氣如絲一般地進入皮膚里,細細緩緩流貫全身,讓身子干枯得和劣質椰棗一樣,卻同時讓人化作太陽與萬物的一部分。
不知不覺中,我流了 一身汗,熱風一吹,身子瞬間涼了下來,眼前景物忽而清朗,就在這樣的一刻,陽光、熱氣、汗水與風突然有了不同意義,那是來自神的創(chuàng)造。熱風持續(xù)席卷沙漠,愈吹愈烈,在分不清究竟是熱氣逼人抑或身上汗水迎風的清涼更為滋潤的恍惚間,竟覺自己與風、與沙、與太陽及熱氣真真實實毫無二致。
這樣的感悟若非經過游牧民族提點并在撒哈拉持續(xù)練習,還真無法成為來自島嶼的我的真實生命領悟。
若說艷陽曝曬日日宣告著沙漠的廣袤殘酷,突如其來的沙塵暴便是瞬間逼使游牧子民不得不在大自然面前謙卑低頭臣服。
每年春夏是沙塵暴好發(fā)季節(jié),有時上午天還正清朗呢,就幾朵白云兒飄浮在藍藍的天,不一會兒,風勢漸強,灰白厚云從遠遠的地平線迅速席卷過來,強風夾帶沙粒碎石,拍打得棕櫚樹發(fā)出清脆聲響,須臾間,黃沙彌漫天際,能見度極低,狂風卷起沙粒,讓人無法呼吸,睜不開眼,淚水直滴。若這場沙塵暴恰巧帶雨,氣溫便會驟降,而那雨打在身上臉上,力道宛如堅硬碎石,打得人又冷又疼!有經驗的牧羊人一見遠處藍天開始轉灰變白且風勢驟增,便知沙塵暴即將來襲,急忙趕回羊群,人躲入帳篷。沙塵暴一旦卷起,有時不過數(shù)小時便止,有時可得瘋狂吹上好幾個晝夜。
而沙丘不斷移動,甚至累積擴大,真可謂一大無解難題。廣袤巨大沙丘景觀壯闊瑰麗,是珍貴獨特觀光資源,卻也侵蝕可耕種土地,嚴重時甚至掩埋住宅,危害居民生存。在沙漠,風力吹移、堆積、固結物質,持續(xù)作用下,沙粒堆積成丘,形成特殊地貌,即為沙丘,形狀或如小山丘,或壟狀堆積,高度從不到一米到數(shù)十米皆有,特殊情況下,甚至可達百米,形成巨大沙丘,常見于荒漠與半荒漠地帶,亦可見于海邊、湖濱乃至河岸等。
多數(shù)沙丘因風吹襲而不停移動,依照流動速度,可約略分為固定、半固定與流動沙丘,有植物生長的沙丘較不易移動,裸露的沙丘往往因風吹襲而流動,掩埋耕地、屋舍與道路。干旱來襲,植物枯死,沙塵暴發(fā)生頻率大增,土地沙漠化加劇沙丘對人類居住地的侵襲,也是這些年沙漠居民面對的難題之一。
沙塵暴不斷朝部落所在地襲來,加劇沙丘移動速度,此乃人力無法改變的大自然現(xiàn)象,近年則因全球氣候變暖與干旱,沙漠持續(xù)擴大,土地越來越干燥,含沙量遽增,沙漠卷起的風也越來越強烈,沙塵暴出現(xiàn)的頻率激增,益發(fā)威脅部落存在。
眼見沙丘侵襲日劇,為保住綠洲與人類住所,近幾年在國際組織協(xié)助下,摩洛哥政府在撒哈拉進行防沙堤建造工程,然而時機似乎已失,風沙早已成功奪走龐大的可耕地,而一塊土地一旦為沙丘侵占,便難以恢復原貌。
修建防沙堤是目前所知最能有效防阻風沙掩埋農作物、道路與屋舍的方式。防沙堤由干枯棕櫚樹編織而成,筑起一道道墻。一座防沙堤面積不小,且只能以人工方式打造。邁哈米德(M’ Hamid)急需建筑防沙堤保護的區(qū)塊就極為廣袤,礙于資金人力,只能重點式地建蓋在部落周圍與道路一帶,無奈風沙在沙漠永不止息。
防沙堤需不斷定期維修,否則很快就會失去功用,然而礙于維修資金不足,防沙堤壽命大大縮短,應有效益減低。只需稍稍在邁哈米德防沙堤區(qū)域行走便會發(fā)現(xiàn),防沙堤幾乎已為沙堆掩埋,唯有鄰近主要干道者維護狀況較佳,以確保道路暢通無阻。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