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ⅴ无码乱码在线播放_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_中文字幕欧美熟妇一区_亚州αⅴ无码中文字幕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
一部生动好读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探讨道德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种,成为今天的人类。科普作家殷融精心翻译。大学问出品
ISBN: 9787559875754

出版時間:2025-03-01

定  價:79.00

作  者:(加)维克多·库马尔,(加)里奇蒙·坎贝尔著,殷融译

責  編:楼晓瑜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
裝幀: 平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349 (千字)

頁數(shù): 400
圖書簡介

是什么讓智人從猿類中脫穎而出?又是什么讓人類一步步成為今天的我們?

本書是一部生動有趣的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它探討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種,成為今天的人類;并且對道德在技術革命和社會進化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探索,對如何推進道德進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作者運用極具畫面感的開篇,以及“囚徒困境”“電車難題”等經(jīng)典道德辯題,帶領讀者走入這段蕩氣回腸的人類進化史;同時,作者又將關注的目光落到性別平等、階級平等、氣候不公等現(xiàn)實議題上。本書以簡明易懂的語言告訴人們,人類是如何進化的,人類又該如何繼續(xù)走向未來。

作者簡介

作者:維克多·庫馬爾(Victor Kumar),波士頓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心智與道德實驗室主任;里奇蒙·坎貝爾(Richmond Campbell),達爾豪西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

譯者:殷融,心理學博士,濰坊學院教授,科普作家,中國理論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普協(xié)會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團隊成員。曾翻譯《道德動物》《心智社會》《科學思維的八堂課》及《進化心理學》等作品,科學著作《從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劇本》入選2021年國家文津圖書獎推薦作品。

圖書目錄

序言:起源 001

引言:道德 005

第一部分?道德猿類

第一章 利他 027

第二章 情感 054

第二部分?道德心理

第三章 規(guī)范 087

第四章 多元化 117

第五章 推理 144

第三部分?道德文化

第六章 部族 173

第七章 制度 201

第四部分?道德進步

第八章 進步 233

第九章 包容性 263

第十章 平等 285

結語:生存 317

參考文獻 321

索引 370

譯后記 387

序言/前言/后記

序言:起源

起初,一縷縷有機物漂浮于深海表面。在橫行無忌的自然野蠻力量面前,它們全無抵抗之力。然而,一旦細胞堡壘建立起來,它們就擺脫了被任意蹂躪的命運。于是,生命的種類和數(shù)量日漸繁盛。

簡單細胞生物書寫了地球生命史一半的篇幅。20億年前,出現(xiàn)了一些細胞吞噬其他細胞的現(xiàn)象。細胞群中的細胞被賦予了不同的專業(yè)任務,如存儲設計藍圖或生成能量。又過了5億年,復雜細胞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超級有機體。

慢慢地,多細胞生命走向了不同軌道,于是出現(xiàn)了植物、真菌、蠕蟲和魚類。在幾億年的時間內,所有這些生物都獲得了離開海洋、定居陸地的必要條件。

從三四千萬年前開始,一些動物又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它們建立了社會群體,群體成員會互相保護、分享食物以及共同撫養(yǎng)后代。大象、狼、海豚、鯨、猴子和猿等動物應運而生。

最終,在生命之樹的一小個分支上(準確地說,是靈長類動物這個小分支上的某個更小的分支)進化出了一種超級合作動物。大自然于浩瀚生命史的最后一瞬間創(chuàng)造了人類。

何其幸哉?

不,一切言之過早。

***

地球慷慨地孕育了豐富的生命形態(tài)。在生存斗爭中,自然選擇法則偏愛那些碰巧擁有優(yōu)秀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個體。一般來說,大自然不會特別關照那些無法照顧好自己的生物,更不會青睞那些為競爭對手奉上自己的利益的生物。

然而,個體也會聯(lián)合起來供整體驅策,這一趨勢出現(xiàn)在生命史上的幾次重大進化轉場中。復雜生物體的活動開始包含其組成部分的活動。因此,進化慢慢拓展了它的聚焦范圍:自然選擇的單位不再只是單個細胞,還有細胞組成的獨立生命體,以及一個個獨立生命體組成的群體。

沖突似乎不可避免,微觀的個體單元間會產(chǎn)生持續(xù)的利益沖突,對私利的盲目追求會為宏觀集體單元帶來災難性后果。

在一個復雜的生物體中,微觀個體單元不具備各自為政、唯利是圖的條件,細胞無法在群體這個大家園之外獨自存活。然而,在合作性動物的大集體中,動物個體能夠以犧牲群體為代價來滿足自我利益,它們會反復面對這類誘惑。

合作動物通常與同伴相互依賴,所以個體自身利益與同伴利益緊密相聯(lián)。但有時,為了在生殖適應性方面獲得更豐厚的個體回報,它們也會甘冒利用集體的風險。合作動物在自然界中已經(jīng)很罕見了,而具有高度靈活合作能力的動物則更為罕見,實際上,地球上目前只存在一種這樣的動物。

***

我們之所以能與其他人友好共存,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找到了一種維持依賴關系的方法,他們成了道德動物。隨著人類進化史縱向延伸,我們的親緣“感受”范圍在不斷拓展。通過一以貫之地相互關愛,人類實現(xiàn)了世代繁衍生息,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我們不僅僅是道德動物,還是文化動物。人類能夠通過語言和觀察傳遞大量的適應性信息,而不單單依賴基因復制。利用文化進化渠道,人類群體可以不斷繼承并完善道德準則,從而減少沖突,維持合作。

文化積累產(chǎn)生了復雜的社會制度,如政治和宗教,從而促進了知識、技術和社會組織的戲劇性革命。更重要的是,通過道德“升級”,社會制度使得人類可以生活在一個兼具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大型社會中—盡管人類要付出殺戮、暴力、壓迫以及剝削的代價。

這一切都不是智能設計的結果。就像地球上的生命形態(tài)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逐漸進化成復雜哺乳動物一樣,人類道德是在自然選擇與進化的塑造下緩慢形成的。

道德是一種生物文化適應,它的進化功能是解決相互依存的生活問題以及維護集體團結。因此,道德承諾,不管是好是壞,一定會為生命史帶來一次重大進化轉變。

***

我們接下來要講述關于道德進化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多科學領域的實證檢驗。我們會闡明道德是如何進化的。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解釋道德如何讓人類在許多其他方面實現(xiàn)了重大進化突破。

正是道德讓一群合作動物進化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社會制度,道德促進了智力進步和知識創(chuàng)新。道德不僅僅是人性特征,還是讓人類從自然界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媒體評論

庫馬爾和坎貝爾都是哲學和科學領域的學者,在這本出色的著作中,他們探討了人類道德作為生物文化適應的演變過程以及由此出現(xiàn)的集體生活和人類智力的興起……這項研究是有關人類道德和智力的文獻的重要補充。

——《選擇》雜志

這是一本寫得極為出色的書,文筆簡潔、清晰、優(yōu)雅,并且大量借鑒了進化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生物學季評》

名家推薦

《超越猿類》將徹底改變人類道德觀以及人類文化進化的研究方法。庫馬爾和坎貝爾以優(yōu)美且令人振奮的文字,以及嚴謹且基于科學的論證,不僅闡明了人類道德的起源,還展示了道德如何推動人類的進化。

——亞利桑那大學哲學榮譽教授艾倫·布坎南

庫馬爾和坎貝爾通過融合哲學、生物學、心理學、比較認知學和人類學中一些最具說服力的理論,編織了一部關于道德心理學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精彩故事。這部作品講述得極為出色,讀完這本書,就像讀到《福爾摩斯探案集》的結尾,我們終于明白所有線索是如何拼湊在一起的。但這本書并非只為那些已經(jīng)掌握拼圖碎片的人準備。庫馬爾和坎貝爾對人類進化和道德心理學中的主流理論進行了清晰簡潔的描述,提供了足夠的背景知識,讓任何人都能輕松理解。他們提出的關于達爾文主義能很好地解釋道德的觀點,是對當前爭論的重要貢獻。

——約克大學哲學教授兼動物心智研究主席克里斯汀·安德魯斯

在這部文筆優(yōu)美的著作中,庫馬爾和坎貝爾認為,進化解釋了道德的出現(xiàn)。更引人注目的是,人類道德隨后在塑造我們的生物本性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冻皆愁悺穼崿F(xiàn)了罕見的壯舉,它既做出了重要的、新穎的貢獻,又具有令人愉悅的可讀性。

——康奈爾大學哲學教授兼認知科學主任肖恩·尼科爾斯

這本書以清晰易懂的風格寫成,對當代進化理論和道德哲學的優(yōu)秀成果進行了令人信服的綜合。這是哲學思考中的永恒話題通過與人文科學的深度結合而得到豐富的一個杰出范例。

——多倫多大學哲學教授約瑟夫·希思

編輯推薦

“只有人類才有能力與敵人進行和平協(xié)商,并創(chuàng)造出更包容、更平等的社會;然而,人類也是唯一會妖魔化素昧平生的‘圈外人’、自詡有原則卻口惠而實不至、以自以為是的優(yōu)越感凌駕于他人之上的動物。

“我們算得上是好的猿類嗎?

“很難說。但我們可以變得更好?!?p/>

——《超越猿類》

是什么讓智人從猿類中脫穎而出?又是什么讓人類一步步成為今天的我們?

庫馬爾和坎貝爾的這本《超越猿類》是一部生動有趣的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它從人類與黑猩猩共有的利他傾向和情感特征入手,以時間為線索,探討更復雜的道德心理、道德文化以及道德進步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人類物種,從而成為今天的人類。

全書脈絡清晰而又充滿故事性。作者以“囚徒困境”“電車難題”等經(jīng)典的道德辯題為切口,引導讀者由淺入深進行道德思考,展現(xiàn)了人類獨有的道德心理特征,從而敘寫了一部人類道德心理進化的歷史。除了回顧過去,《超越猿類》還將目光落到了現(xiàn)在、投向了未來,它關注時下人們熱切討論的性別平等、階級平等、種族平等以及氣候公平等議題,體現(xiàn)了對于現(xiàn)實的關懷。此外,它還就如何推進道德進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它告訴人們,我們應如何成為更好的猿類。

精彩預覽

道德直覺與電車難題

現(xiàn)在,我們將深入探索科學道德心理學中一些著名的研究項目。在這類研究中,心理學家和神經(jīng)科學家向被試展示兩難困境或其他道德小故事,借此觀察他們判斷是非的認知和神經(jīng)機制。困境故事素材通常來自道德哲學,其中,最負盛名的兩難問題就是“電車難題”。

想象一輛電車在軌道上飛馳,即將碾死五個無辜的人。你是目擊者,需要迅速做出決定。在你旁邊有一個開關,你可以打開它,讓電車駛入側軌。然而,側軌上也站著一個無辜的旁觀者。如果你按下開關,其他五個人都會得救,但這個人會死。你該怎么辦?是按下開關還是什么都不做?成千上萬的被試曾面對這一問題,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應該按下開關。畢竟,死五個人比死一個人更糟糕。

但現(xiàn)在考慮一下“推人”的情況。想象一下,一輛電車在軌道上飛馳,即將碾死五個無辜的人。作為目擊者,你需要迅速做出決定。你站在鐵軌上方的人行天橋上,旁邊站著一個身材高大的旁觀者。你意識到,如果把這個大塊頭從人行天橋推下去,電車就會撞到他,然后停下來,其他五個人就能得救,但這個人肯定會死。你該怎么辦?是推那個旁觀者還是什么都不做?同樣,成千上萬的被試曾面對這一問題。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不應該推旁觀者。但是為什么呢?我們不是覺得死五個人比死一個人更糟糕嗎?如果按動開關可以,為什么推人就錯了呢?

哲學家們之所以會發(fā)明電車難題和其他類似思想實驗,主要是出于一個目的。他們認為,我們對這些情況的直覺反應,可以幫助我們通過尋找反例來檢驗所謂普遍道德原則。例如,在“推人”情境中,如果人們認為為了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無辜者是不對的,那么這似乎就削弱了功利主義的根基,即人們應該創(chuàng)造最大的整體利益。

然而,心理學家卻有不同目標。通過比較分析人們對不同案例的判斷反應(這些案例通常有著非常細微但重要的差別),他們試圖理解道德判斷背后的心理機制。例如,心理學家兼哲學家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認為,電車難題可以深刻地揭示該問題。

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在“換軌”情境下,按下開關以一人換五人是對的,而在“推人”情境中,以一人換五人就不對?格林發(fā)現(xiàn),有兩個因素會影響人們對電車事件的判斷。首先,人們在情感上厭惡“近距離、個人化”的傷害。這兩種情境都涉及犧牲一個人,但在“推人”情境中,你必須用你的雙手將某人推向死亡。與此同時,人們已經(jīng)內化了一種規(guī)范,我們認為蓄意傷害比可預見的傷害更惡劣。在“推人”情境中,你是為了救五個人而“有意”地殺死了旁觀者。但在“換軌”情境中,你只是按下開關,轉換軌道,旁觀者的死亡是為了救五個人而帶來的副產(chǎn)品,盡管你已經(jīng)預見到這會造成一個人的死亡。因此,人們之所以會在電車難題中面對不同情境時給出不同判斷結果,是因為情感反應(對近距離親身傷害的情感反應)和規(guī)范(關于蓄意傷害與可預見傷害的規(guī)范)在其中起了作用。

現(xiàn)在,我們不想過多地深入探討有關道德判斷的研究文獻,盡管它們數(shù)量龐大且富有吸引力。但對我們來說,重要的只是兩個普遍結論,格林等人對電車難題的實證研究已證明了這兩個結論,而它們還經(jīng)過了其他數(shù)以千計的研究的反復驗證。

首先,心理學家一再發(fā)現(xiàn),參與者很容易做出規(guī)范性判斷,如對或錯、是或非、允許或禁止。這些判斷快速、自動且無意識,也就是說,它們來自“直覺”,所調用的心理系統(tǒng)不同于謹慎思考所調用的心理系統(tǒng)。大多數(shù)人在“換軌”或“推人”情境下會立即做出反應,他們知道該怎么做,而不需要就道德選擇展開一番深思熟慮。事實上,有時你的直覺判斷會與你公開支持的道德原則相沖突。

在這個問題上,一些研究人員再次基于道德直覺現(xiàn)象而推定道德判斷能力與生俱來。然而,快速、自動和無意識的判斷機制,甚至是相當復雜的判斷機制,可能源自童年時期獲得的能力。[116]正如我們在前一章中所論述的,道德直覺的基礎系統(tǒng)是一個學習系統(tǒng)。[117]我們天生的規(guī)范學習心理使我們能夠習得所處環(huán)境中的任何規(guī)范,包括人類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傷害、親屬關系、互惠、自主和公平等規(guī)范。因此,雖然個體天生就具備規(guī)范學習能力,但他們所表現(xiàn)出的道德直覺模式是后天習得的。

除了證明道德直覺的存在并澄清其性質,我們還可以從有關道德判斷的研究文獻中得出另一個重要結論。道德直覺并非只受一種心理系統(tǒng)的指導,情感核心和規(guī)范核心同時調控道德判斷過程。如上所述,這一點在電車難題的案例中有所體現(xiàn)。

格林和其他科學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感與規(guī)范相互沖突的情況,通過這種方式,研究者可以將情感和規(guī)范相分離。然而,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情感和規(guī)范其實是同步的。如果我看到有人毆打他人,我的反應既是出于對受害者的同情,也是出于對“禁止傷害”規(guī)范的認識。

總之,這兩個結論(道德“直覺”心理的存在及其建立在情感核心和規(guī)范核心之上)為理解道德直覺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認為直覺就是基本感受,道德思維的作用在于控制甚至是壓制道德激情。然而,這種將直覺和思維相對立的二分法觀念是錯誤的。道德直覺并不全是“感覺”,它也是“思考”,因為它受道德規(guī)范引導。

道德心理學的另一個錯誤是認為直覺—無論是情感直覺還是認知直覺,都不可改變。例如,格林認為道德直覺是為更新世的“進化適應環(huán)境”而設計的。此外,他還認為,在當代工業(yè)和后工業(yè)環(huán)境中,是道德直覺使我們誤入歧途。然而,情感和規(guī)范都嵌入復雜而靈活的學習系統(tǒng)中。它們可能受到源于更新世的先天心理因素的影響,但也深受經(jīng)驗和教育的影響。

正如我們在第二章所看到的,道德情感是靈活的,它們具有適應性、可塑性。比如說,什么樣的事情能引起我們的同情或尊重,這些都是由我們的經(jīng)驗,特別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感表達塑造的。而大量的證據(jù)表明,規(guī)范也是可塑的,人們會基于其所處環(huán)境中的規(guī)范信息來采用新規(guī)范,放棄舊規(guī)范。當然,至于學習對情感和規(guī)范產(chǎn)生的是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則取決于周圍社會環(huán)境的特點。

然而,道德學習不僅僅涉及弄清楚規(guī)則或調節(jié)情感反應。人類的道德學習能力之所以特別強大,是因為情感和規(guī)范相互支撐。兩者都是道德工具,照亮我們所處的社會世界。道德教育包括在道德判斷的發(fā)展過程中調整情感核心和規(guī)范核心。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