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ⅴ无码乱码在线播放_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_中文字幕欧美熟妇一区_亚州αⅴ无码中文字幕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西域游歷叢書14 塔里木古遺址與古道
斯坦因备受争议的西域考古探险全记录探寻鲜为人知的神秘遗迹,复原绚丽多姿的历史图景
ISBN: 9787549558797

出版時間:2020-06-01

定  價:48.00

作  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著 巫新华 秦立彦 译

責  編:罗财勇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文物考古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历史 考古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180 (千字)

頁數(shù): 240
圖書簡介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西域游歷叢書集斯坦因這三次中國西部探險考古資料于一體,對上述考古報告進行整合修訂,使大眾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經過和成果。叢書共15冊,本冊出自《亞洲腹地考古圖記》:1915年3月,斯坦因調查和發(fā)掘營盤遺址。營盤是漢代屯兵驛站,扼守絲綢之路中道,保護商旅往來。在營盤遺址,斯坦因結合考古物證,證實了輪臺是漢代西域都護的治所。

作者簡介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考古探險。根據其考古探險經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巫新華,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內陸亞洲考古。主持翻譯《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秦立彥,出版譯著《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孔雀河沿岸的古道

第一節(jié) 營盤遺址............................................................................1

第二節(jié) 孔雀河的古河道和注濱城..........................................24

第三節(jié) 到庫爾勒去的古道沿線烽燧......................................37

第四節(jié) 尉犁和現(xiàn)代喀拉庫木....................................................59

第二章 從庫爾勒到庫車

第一節(jié) 沿著天山腳下走.............................................................72

第二節(jié) 都護治所..........................................................................79

第三節(jié) 從輪臺到庫車.................................................................91

第三章 庫車古遺址

第一節(jié) 綠洲的地貌及境內古都的位置...............................102

第二節(jié) 木扎特河以西的遺址..................................................110

第三節(jié) 在庫車東南遺跡的收獲.............................................132

第四章 從庫車到喀什噶爾

第一節(jié) 拜城的古代遺存...........................................................142

第二節(jié) 經阿克蘇和巴楚到達喀什噶爾...............................152

第三節(jié) 唐代對阿克蘇至喀什噶爾的道里記......................158

第五章 穿越帕米爾

第一節(jié) 在喀什噶爾做準備......................................................165

第二節(jié) 沿著阿賴谷地走...........................................................171

第三節(jié) 沿著帕米爾的西部邊緣走........................................187

第四節(jié) 經過阿利丘爾和大帕米爾........................................212

序言/前言/后記

出版說明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qū)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此外,斯坦因還詳細描述了深居亞洲腹地的中國新疆和河西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山川、大漠、戈壁、雅丹、鹽殼等地貌的種種奇妙景觀。斯坦因的著作為人們打開了此前“未知世界”的大門,當時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西方列強的學者們對此垂涎欲滴,紛至沓來,形形色色的探險家也緊隨其后,蜂擁而至。

斯坦因的這三次探險考古活動,足跡遍布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天山以北東部地區(qū),幾乎盜掘了我國漢唐時期所有重要的古遺址和遺跡,對遺址和遺跡造成了嚴重破壞,所出文物也幾乎被席卷一空,并運往英屬印度和英國本土。此外,斯坦因在河西敦煌以及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等地也進行了大肆的盜掘和劫掠,其中尤以對敦煌石窟寶藏的劫掠最為臭名昭著??梢哉f,在 20 世紀 30 年代之前,斯坦因是我國西部地區(qū)古遺址最大的盜掘者和破壞者,是劫掠中國古代文物的第一大盜。斯坦因的上述著作是西方列強侵犯我國主權的鐵證,同時也為那段令國人屈辱的歷史留下了真實的記錄。因此,我們在閱讀斯坦因上述著作時,一定要牢記慘痛歷史,勿忘國恥。

斯坦因上述三次考古報告都是綜合性的學術性專著。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更多地了解斯坦因在我國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天山以北東部以及河西敦煌等地區(qū)的發(fā)掘工作和搜集文物的情況,我們對上述三次考古報告原著做了一些技術性處理:根據原著各章內容的關聯(lián)性進行分冊,刪除一些專業(yè)性特別強的內容,將插圖進行適當調整并重新編序等。

本冊出自《亞洲腹地考古圖記》:1915年3月,斯坦因調查和發(fā)掘營盤遺址。營盤是漢代屯兵驛站,扼守絲綢之路中道,保護商旅往來。在營盤遺址,斯坦因結合考古物證,證實了輪臺是漢代西域都護的治所。

精彩預覽

第一節(jié) 拜城的古代遺存

5月6日,我從庫車出發(fā)西行,去調查喀什噶爾地區(qū)。從 4月初開始,總領事一職由帕西?賽克斯上校充任,馬繼業(yè)先生則回英國休假,當時我得知他打算在 6月的頭一個星期從喀什起程。最要緊的是我得在他動身之前到達喀什噶爾,以便我在俄國帕米爾和奧克蘇斯河最上游沿岸的既定旅行,在準備工作上確有把握得到他的幫助。庫車與喀什噶爾相距近 500英里,至少得連續(xù)走三個星期才能到達,加之沿途經過幾個區(qū)政府時,總得做短暫停留,這樣就剩不了多少時間再勻給路上使用了。我只好滿足于利用這樣的機會來大致地調查一下古代中國的北道上我未曾問津的若干路段。我初擬將剩下來可供文物調查的有限時間用于巴依區(qū)的兩個小遺址,據庫車的知情人說,以往歐洲的考古學家從未對此兩地作過調查。

從庫車城前往克孜爾河,頭兩天我們走的是大路。這條路爬上一連串貧瘠的山岡,沿著曲折的峽谷向木扎特河延伸,峽谷的入口距庫車城約 10英里。在向峽谷走了將近一半路程的時候,我們經過了克孜爾伽哈的一座高大的廢塔樓和幾座小窟寺,這些遺跡證明這一段路線有著古老的歷史。峽谷中最便于防御的地點叫作喀熱勒,在這里我看到 4座塔樓的基址坐落在險峻的懸崖上,顯然是一座古老的丘薩的標志。

在越過一座光禿破敗、高度約達 5 600英尺的高原之后的第二天,我們到達了克孜勒歐樂堂村。接著于 5月 8日,我對木扎特河左岸山溝里的一大群佛教窟寺做了一次匆忙但很有意義的考察(圖 30)。這個極其重要的遺址叫克孜爾明屋(即石窟寺——譯者),以往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幾支考古隊曾反復對它進行調查和勘察。石窟寺的許多極有意思的壁畫,已由格倫威德爾在其相繼出版的兩部著作中作了充分的描述;而轉移到了柏林的一大批壁畫,也將在勒柯克教授的出版物中得到真實的再現(xiàn)。因此,這里無需贅述這些窟寺的地位和性質。在新疆地區(qū),再沒有哪個地方能像這個遺址那樣使我聯(lián)想到敦煌千佛洞留給我的印象。

5月9日,我離開通往巴依區(qū)的大路,走上了更靠北面的路線。一路上先后經過了興旺的拉帕爾村莊、灌溉村莊的河道的河床沿線,以及薩依拉木村莊,然后來到特扎克喀格明屋遺址。這個地方的名稱源自處于該河出山口正下方的耕種區(qū),遺址就在出山口附近。從圖 31的平面示意圖上可以看出,寬闊的河床從天山山麓丘陵伸出,一條山嘴沿著河床的右岸往下延伸,而遺址的位置就在它最南端的支脈上。在這山嘴的盡頭,懸崖壁立,河道經過崖壁腳下,蜿蜒約 60碼。這里,一群小山洞開在密集的巖石叢中,其中向河而建的約有8座,其余的大體也是這個數(shù)量,見于一條小山溝的兩側,山溝揳入一塊小高地,高地上殘留著一座塔樓和一座附屬建筑(標號為 I)。

大多數(shù)小洞的石壁上暴露著形成石壁的粗石塊,大概由于施工草率,壁面很不平整,原先敷抹的灰泥面已經剝落。因此不可能究明這些方形或長方形的小室到底是佛堂還是僧房。有兩座石洞面積稍大,直接開在上述附屬建筑的下方,其平面圖見圖 29。

洞壁上保留著部分灰泥抹面和破損嚴重的壁畫痕跡, iii號洞內還建有環(huán)形回廊,可見此二窟應系佛寺無疑。洞室的前壁和隔出一個小間的隔墻都是粗糙的磚砌體。這兩個洞和其余各洞都有跡象表明,在朝拜斷絕之后,它們曾一度或再度被用作棲身之所。

I號建筑遺址坐落在一座人工擴建的小山頂上,高出河床約 120英尺。破敗不堪的夯土礫石墻圍圈著面積約 40碼 ×26碼的場地。西南角附近有一墻段殘高約 9英尺;其余幾段殘墻只有低矮的礫石墩保存下來。據說在貝道拉特統(tǒng)治時期,人們?yōu)橥谌∧嗤林械南跏?,曾將圍墻內部翻掘一遍。這說明古時遺址上曾建有住房。

這座高原形狀的山頂是上述山嘴向南和西南方向延伸的盡頭,山頂上散布著伊斯蘭時期的低矮墳丘。這個事實或許表明當?shù)氐某绨菰谶@里沿襲下來。山嘴的東南端有一個小鎮(zhèn)遺址,它的周圍留有嚴重毀壞的圍墻,唯一容易攻破的北面和西面修有防御工事,當年的壕溝至今仍清晰可辨。壕溝通貫山頂,長約 40英尺,東北角上深達10英尺,鑿巖而過。圍墻用取自河床的大石塊砌成,北面厚約 3英尺,遺跡最為明顯。在其他地段,由于南面和東面有河水流過懸崖陡壁,圍墻建得草率,幾乎已無蹤跡可尋。墻內的面積計約 140碼 ×100碼,但見石堆遍地,都是房屋石墻的遺存。整個外貌酷似印度河畔的卡里夫科茨和印度西北邊省丘陵地帶附近的其他城址,只是那些城址的規(guī)模要大得多。

出于對殷勤的漢人區(qū)長的尊重,我在巴依區(qū)區(qū)政府停留了一天,然后再次離開我們走過的大路,去調查明屋。這個地點我在庫車時聽說是在木扎特河南面貧瘠的丘陵地區(qū)。我們先是在有喀普薩浪河灌溉、精心耕種的田地間走了大約 10英里,然后在溫巴什小集市越過木扎特河到了右岸。有趣的是,這里的河床雖然足有1英里寬,實際上河水分成了三條小渠,總流量不過 580立方英尺 /秒。這個水量同不到兩周之前我在該河流入平原的出山口上測得的2 000多立方英尺 /秒比較起來,可謂十分有限。這說明當時測量的河水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木扎特河在巴依區(qū)下方匯納的幾條支流供給的,而罕騰格里峰一帶作為主要河源的冰川則尚未開始傾瀉其夏季洪水。不僅如此,木扎特河的實際水量在流經巴依盆地時可能有不少已被亞喀阿里克一帶沿河兩岸耕地的灌溉渠道吸收了。

我們在吉格代里克村扎下營帳。 5月 13日,我調查了當?shù)胤Q之為明屋的石窟寺群。它們的位置在南偏西南方向約 5英里外,正當一條狹窄曲折的山谷口上,山谷從荒瘠的山梁上節(jié)節(jié)下降,將巴依盆地與塔里木河北面的荒原分隔開來。在這條小谷延伸到谷底約200碼的地方,兩面都是松脆的砂巖形成的懸崖陡壁,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三股小泉彼此靠近。山泉在西面崖壁上一塊突出的矮臺地腳下自蘆葦叢中流出。泉水清冽爽口,不過到了承接泉水的小溪里就變得略帶咸味,再往下流動不遠就干涸了。拜城的這一地帶,到處是嚴重侵蝕的砂巖或頁巖,山脊上寸草不生,然而卻有可以飲用的水源,這想必便是為數(shù)眾多的石窟佛寺和僧人住所能夠存在的緣故。這些石窟中至少有 6座是在西面的峭壁上沿著不超過 0.25英里的崖面修建的。東面稍稍低矮的山嘴(圖 32)上有 4座,彼此靠近,還有幾座隱蔽在側面的窄山溝里,或者埋在碎石下面。前面提到的那座谷底小山梁或臺地,上面似乎曾建有若干佛塔,但因“尋寶人”反復挖掘,就連塔基也難以尋找了。

西面的石窟中有一座小窟高出平地約 30英尺,最容易登臨??邇扔幸坏拉h(huán)繞的回廊,故而可以肯定它原是佛寺。它的前部已經陷落,由于雨水的沖刷,內部大部分填滿了板結的淤泥。中央巖塊上開有5個小龕,龕內和側廊入口上方均留有壁畫殘跡。由此往南約 200碼有一群主要的洞窟。其中最高的一座(見圖 29中標作 Jig.I的示意圖及圖 32左側)據說曾出土寫本,那是大約在 7年前,薩希布阿里即印度駐庫車的阿克薩喀勒,由他的一名當?shù)厍陔s工領路,在這里挖到一大包寫本,后來交給了馬繼業(yè)先生。這座石窟在大約 120英尺的高處,內有一個房間,開有一扇窗。它的門道有3英尺寬,位于一條走廊的盡頭。從地上和上方巖石上留下的溝痕可以看出,入口有木門可以關閉。房內北壁有一排火龕,上方有 5個小壁櫥。

房內的地面一部分塵封土蓋,一部分鋪滿了廢秸稈和殘席子。這些垃圾中發(fā)現(xiàn)有大量各種碎紙片,上面寫著中亞笈多類型的婆羅米文字。另有約 20張的碎紙字跡相似但字形較大,說明薩希布阿里的清理工作做得頗為草率。有可能此洞早先就曾被挖寶者翻查搜索,或許還不止一次,使寫本遺存遭到破壞。在走廊里發(fā)現(xiàn)6張較大的紙片,一張棕櫚葉及一張樺樹皮寫本的兩張細碎殘片。這些紙片雖然作為文獻遺存意義不大,畢竟有助于斷定由喀什噶爾總領事館或由印度政府派人,在不同時期收購的以及曾由霍恩雷博士保管的那些寫本均系來源于庫車。

往北,在地勢約低 50英尺處,也有一座石窟寺(圖 29)??邇扔幸婚g小室,寬 17英尺,進深 10多英尺,兩側及中央巖屏背后繞以回廊;廊道內有一壁龕(臺座,臺座前面有壁龕——譯者),龕內原有一尊灰泥造像。小室的前部以及頂上的抹面均已塌陷。但頂部殘留著彩繪的菱形圖案;它與造像龕內所繪坐佛殘跡一樣,顯得古樸工巧。小室和回廊中均未清理出遺物。再往北約 60碼,在地勢又稍低一些的部位,有一個穹窿頂大洞,殘寬約 31英尺、進深超過21英尺。它的外觀像個廳堂,可能供僧人聚會之用。前部已塌,落下的大量巖石覆蓋著地板,堆積甚厚。由此再往北約 50碼,又有兩個石洞,其間僅以薄薄的一道巖石墻相隔,但如今已有豁口相通,顯系近世所開。草率打鑿的洞壁已被煙火熏黑,蓋住地板的泥土和廢秸稈層表明這里曾被反復挖掘。較大的一座寬約18英尺、進深 12英尺,看上去像是自然洞窟,只是洞壁已經整平。地板上有一個洞穴,現(xiàn)已部分塌陷,由此往西穿行,可以進入另一個類似的洞窟。

山谷東面的洞窟都是小穴,由于雨水不時從巖石分解的山坡上傾瀉而下,洞里遭到了水流的沖刷和淤泥的堵塞。山坡上的巖屑層大概把某些開鑿的山路也一起蓋住了,因而高處的山洞有的極難攀登。保存最好的石窟是一座精心開鑿的小室,位于溪岸上方約 80英尺處。我發(fā)現(xiàn)洞內的地面曾被全面清理過。從這里往山嘴的北端攀登,好不容易才穿過一個完全坍塌的石窟而到達窄小的山巔。在這約 200英尺的高處,我發(fā)現(xiàn)兩個石窟,洞內大部分已被淤泥填塞,兩個石窟都是僧人的住所。其中一個(圖 29)的入口開在一個角上,進入石洞得先經過一段鑿巖而建的走廊。石窟里沒有清理出任何遺物。在該洞下方的一塊小臺地上,我看到一些燒焦的木料,木料下面的黏土地面已被燒成紅色,可見這里原先建有木構小寺,后來毀于大火。在攀登這座東山坡時,一路上陶器碎片隨處可見,說明這里曾長期有人居住。

朝向山嘴東南端的山溝里的較小洞窟,可能是被雨水沖下來的碎石堆積層蓋住了。埋沒一半的洞口很難與水流沖刷出來的自然凹穴區(qū)別開來。但這樣的洞穴我的向導只知道一個。它的位置在一道窄山溝的高處,溝底僅幾英尺寬,我們爬了約 0.25英里,又攀登了一段陡峭的碎石坡,才到達那里。這是一個小石室,后面有 4英尺寬的回廊。洞壁上仍然保留著白灰面,但無論在洞壁上還是在中央方形巖塊各面的壁龕內均無彩畫痕跡可尋。小室和走廊的地面過去曾被挖掘過。除此之外,我還在西山坡較低處幾條山泉下方約 0.25英里的部位調查到一個石室。它的前部已完全被毀壞,洞內填塞著幾層板結的淤泥,堆積高度約達 6英尺。但在后壁上方還保留著一條飾帶的彩繪痕跡。它的裝飾線條向洞頂方向逐層收縮,形成木料頂板構件的效果。

總的說來,我在吉格代里克的這個明屋所得到的印象是,在這個荒涼貧瘠的山區(qū),由于有山泉存在,因而在佛教時期這里成為一處自然外道類型的圣地。此后,當?shù)氐淖匀粭l件似無重大變化。這個觀察結果在地理學上具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它表明,佛教時期以來的干旱作用,對天山的這條外圍山脈并未產生重大影響。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