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古中國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學者報告發(fā)言與交流討論的文字實錄,是已出版的《中古中國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的配套讀物。書中收錄參與會議的來自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博物館的40多位專家學者的報告,內容包括考古新發(fā)現(xiàn)、視覺文化議題、物質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禮儀制度與文化交流議題等,注重將文獻典籍研究與考古發(fā)現(xiàn)新材料、藝術遺產遺存結合起來,使“以圖證史”與“以史釋圖”相向而行。在對談部分,專家學者的點評一針見血,強調了不同學科之間以及不同材料、方法和觀念上的融合出新。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是中央美術學院下屬的二級學院之一,在中國古代美術史、藝術理論等方面,在國內外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 經(jīng)過幾代學人的鉆研與努力,人文學院積累了豐厚的學術成果,并常立學術前沿,把握和引領著中國的美術史研究、學術建構和教學實踐。
開場發(fā)言/賀西林
開幕式致辭
范迪安
李 軍
第一場 考古新發(fā)現(xiàn)
咸陽洪瀆原唐代壁畫墓新發(fā)現(xiàn)/李明
太原地區(qū)唐墓“樹下人物圖”壁畫的新發(fā)現(xiàn)/龍? 真
古道西風——青海都蘭熱水墓群 2018 血渭一號墓考古新發(fā)現(xiàn)/韓建華
近年來鄴城考古的主要發(fā)現(xiàn)與收獲——以鄴南城宮城區(qū)的考古為中心/何利群
發(fā)現(xiàn)秘色瓷——慈溪上林湖越窯考古新收獲/謝西營
評議及討論
第二場 視覺文化
關于早期繪畫“分科”問題的思考——以北朝石葬具畫像為中心/鄭巖
目送歸鴻——中國早期繪畫對眼睛的再現(xiàn)/吳雪杉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改動現(xiàn)象探析/耿朔
略談中古墓室壁畫中的改繪現(xiàn)象/李梅田
唐代赫連簡墓“樹下老人圖”試讀/趙偉
評議及討論
評議及討論
第四場 理論與方法
一、“理論與方法”對談·上半場
二、“理論與方法”對談·下半場
第五場 思想與觀念
云岡石窟中的大像窟/杭? 侃
有眼無珠與雙目有神——關于云岡石窟北魏大佛像的“真相”/李凇
敦煌莫高窟第 275 窟與大乘戒法關系推測/張南南
是香?是火?還是燈?——中古中國佛、道造像主像下方中心圖案研究/王云
變動的法華——神龍至景云年間佛教信仰與藝術演變的個案觀察/鄭弌
評議及討論
第六場 禮儀、制度與文化交流
大同寺兒村石雕與北魏儺儀/韋正
洪瀆原唐代墓葬有關問題的思考/劉呆運
考古所見開元年間唐玄宗對喪葬制度的整頓/沈睿文
新出中古墓葬壁畫中的下層胡人藝術形象/葛承雍
尋找起稿線——唐墓壁畫起稿技法再探/張建林
評議及討論
閉幕式
學術總結
后記
第三場 物質文化
論中古兩架青銅牛車模型/蘇榮譽
漢晉堆塑罐的再思——從故宮博物院藏品談起/紀東歌
重思云峰刻石/魏斌
唐康文通墓彩繪釉陶俑研究/楊軍凱
“金仙公主塔”謎考/張鵬
開幕式致辭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 院長、教授)
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同人:
很高興出席由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舉辦的中古中國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我代表學院對研討會的舉辦表示祝賀,向國內外各位專家、學者表示敬意!
盡管全球新冠疫情影響我們的見面,但共同的文化與學術理想使大家的智慧之光能夠穿越時空,相互啟益,相互助燃,照亮學術發(fā)展的前景。這次研討會的召開,為中國的藝術史與考古學者以及國際同行構筑了一個廣泛交往、深度交流的平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視野、新問題、新材料與新方法,這次研討會的主題將“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相連,從多維的研究視角打破傳統(tǒng)學科壁壘,有助于豐富藝術史的書寫,建構新的學術研究格局,更有助于重新認識和思考物質文化與視覺文化合為一體的文化生命力,由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美術史研究體系。
中央美術學院始終重視人文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從當年的美術史系到今天的人文學院,從學科的內部建設到擴展學術文化的功能,從幾代優(yōu)秀的教授、學者篳路藍縷到一批批有志的青年學子竭力傳承,積累形成了視角豐富多元、輻射范圍寬廣的研究與教學格局。這些年來,人文學院堅持弘揚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積極探索學科發(fā)展新的結構與內涵,增加了文化遺產、視覺文化理論等專業(yè),加強了歷史學和哲學的支撐,尤其在中國美術史和世界美術史的關聯(lián)性研究上有了新的拓展,這些都體現(xiàn)了大學文化傳承的功能,為新時代藝術人文學科建設打開了新的路徑。
毫無疑問,在美術史研究上,我們今天獲得了新的機遇。當今中國正經(jīng)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和實踐創(chuàng)新需要文化的支撐,需要建立在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之上。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歷史研究和考古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高度評價考古發(fā)現(xiàn)與歷史研究的重大意義??倳浿赋觯骸翱脊艑W者將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遺存發(fā)掘出土,將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將對它們的解讀和認識轉化為新的歷史知識”,“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加強美術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考古發(fā)現(xiàn)的各種視覺材料,是美術史研究新的資源,能夠極大地豐富美術史寫作;從美術史研究的視角闡釋考古發(fā)現(xiàn)的物質存在,也能增加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價值。因此,創(chuàng)新視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關聯(lián)研究,對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對于增強歷史信度、增加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美術史研究上,中央美術學院的幾代學者形成了優(yōu)秀的治學傳統(tǒng),一向注重將文獻典籍研究與考古發(fā)現(xiàn)新材料、藝術遺產遺存結合起來,注重通過“視覺”與“物質”的兩相印證,還原美術歷史的情景與場景,從而使“以圖證史”與“以史釋圖”相向而行,產生出許多學術研究的新見解。在我的認識中,王遜、金維諾、薛永年等先生以及中央美術學院的杰出校友巫鴻等學者和許多同事的學術著述,都在這方面卓有建樹。他們從物質文化中形成的美術史敘事,增加了研究成果的社會學意義與文化含量,在方法論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打個不完全正確的比方,在受到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研究中的“圖像學”與“闡釋學”方法的啟發(fā)之后,中國學者進一步拓展了圖像研究路徑,既深人考證原典的源流出處,又高度重視不同時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經(jīng)濟和生活方式的聯(lián)系,將美術作品置于“活”的社會有機體中定性立論,這就建立了中國美術歷史研究新的方法。
這次研討會聚焦中古中國這個歷史階段,也有新穎的立意。中古中國前承上古,后啟晚近,在美術發(fā)展上既一脈相傳,又具時代特性。中古中國的經(jīng)濟繁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使美術的主題、形態(tài)、樣式都發(fā)生變化,形成了盛期的許多高峰,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既產生了許多融合型的美術風格,又萌生了突出精神性的文人藝術。物質文化與視覺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美術創(chuàng)造與生活美學、美術作品與社會生活方式緊密相連,使中古中國的美術文化屬性不同于西方歷史概念的中古。相信在這次研討會上各位學者的精彩演講,將會進一步豐富我們對中古中國美術的認識。
祝研討會圓滿成功!
開幕式致辭
李 軍(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教授)
最近我在幾個地方講話,開頭都表態(tài)“我只說三句話”。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不想占用大家專門討論的時間;不過也有我個人的原因,因為三句話不離本“杭”嘛,誰讓我是個杭州人呢。
我要說的第一句話,叫“我們曾經(jīng)也闊過”。這句話聽上去怎么那么像是敗家子說的話呢?好像正因為家大業(yè)大,才經(jīng)得起敗家子的糟蹋?但無論如何,我們家曾經(jīng)闊過,卻是千真萬確的。中央美術學院于1957年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標志著現(xiàn)代美術史學科在中國的建成;64年來,美術史學科在中國前所未有地繁榮和發(fā)展,或多或少都與央美美術史這棵大樹的栽培或庇蔭有關。在中國中古藝術史領域,離開央美美術史前輩王遜、金維諾、薛永年、湯池、王瀧、薄松年諸先生篳路藍縷的開拓與耕耘,其面貌是難以想象的;在座或在線上的巫鴻、羅世平、尹吉男、賀西林諸先生,都是從這棵大樹上開出的花朵和結出的果實;當然,他們取得的輝煌成就,也令母校倍感自豪、蓬蓽生輝。
我要講的第二句話,叫“盡管我們現(xiàn)在也不窮,但是我們很謙卑”。我們現(xiàn)在是不是很“窮”?這次大會上有眾多人文學院的老師在場,他們的發(fā)言行不行,實際上不應該由我們,而是由在座的同行和朋友們來評判。我想強調的是“謙卑”,也就是“低調”,顧名思義,“低沉的音調”,也就是貼近大地的音調。怎么聽上去有點像美術考古的意思?對的,低調就是為了貼近大地,去傾聽大地深處被埋沒的歷史文化發(fā)出的聲音。正是為了聽到地下祖先的聲音,我們不能不保持謙卑的姿勢;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聽到祖先的聲音,我們不能不秉持謙卑的態(tài)度,因為如果沒有考古學家的探索與發(fā)掘、歷史學家的文獻考釋、科技史家的年代鑒定,以及其他學科學者們的貢獻,那些地下開出的人類文明的花朵,是不會自動送到我們這些藝術史家眼前的。哲學家巴赫金曾經(jīng)說過,“自我是他者的饋贈”,或許我們可以仿造著說:“學科的特性同樣是其他學科的饋贈。”我想,這就是我們這些人——藝術史家、歷史學家、科技史家、考古學家們——今天相聚在一起的理由。我們自己天生無知和眼癡,我們之所能,只是為被埋沒的歷史文化,貢獻出自己有限的經(jīng)驗和感性——無論是觸覺還是聽覺、理性還是想象,終有一天,我們能夠從大地深處,真的喚醒和復活一頭人類文明的大象,直到聽見它行走于中原之上的跫跫足音。
我想講的第三句話,是表示“深深的歉意”。兩年來疫情的無常與反復,已使全人類都習慣了一種類似于劉慈欣在小說《三體》中描繪過的那種三體人的生活。在小說中,因為三顆太陽無規(guī)則地運行導致三體文明百余次毀滅與重生;在現(xiàn)實中,因為病毒無規(guī)則地肆虐使我們的生活經(jīng)歷一次又一次的封閉與重啟。按照原定計劃,今天的這次會議本來應該于去年召開;也就是說,我們在今天重溫的其實是過去失去的生活,或者不如說,我們的今天是生活于昨天的夢想之中。與此同時,突如其來的疫情,又使我們迫不得已取消了線下的相聚,造成了今天線下的央美人與線上朋友們的分離與分裂,情何以堪;同時,也讓我們有理由把未遂之愿投射到明日的藍天之上,與未來做一次約會。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讓我們相約明天,同時開始今天的精彩!
本書為中央美術學院2021年“中古中國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文字實錄,與已刊行的會議論文集共同構成互補性學術成果體系。相較于論文集的系統(tǒng)化整理,本書以原始檔案的角度出發(fā),完整保留了46位國內外學者現(xiàn)場及線上研討的發(fā)言記錄、互動評議與觀點交鋒,涵蓋哈佛大學、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學者的思想碰撞,形成具有現(xiàn)場感的學術全記錄,不僅是中古史研究的一手資料庫,更是一部學術思想碰撞的動態(tài)記錄,對推動跨學科研究范式的構建具有里程碑意義。
學術總結
賀西林(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教授)
兩天的會議,大部分學者沒能到現(xiàn)場參加,雖然有一些遺憾,但還算順利和圓滿。我們邀請了世界范圍內來自大學、研究機構和博物館的一共四十五位專家學者,包括藝術史學者、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以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參與這次大會。會議圍繞六個議題展開討論,共分六場。第一場報告以考古新發(fā)現(xiàn)為題,由齊東方教授主持,五位學者分別對陜西、山西、青海、河北以及浙江近年來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做了報告。李明研究員針對洪瀆原墓地的兩座唐墓展開闡述,特別強調了康善達墓壁畫的特征。龍真館員探討了太原地區(qū)唐墓壁畫“樹下人物圖”的思想意涵。韓建華研究員重點分析了青海都蘭熱水 2018 血渭一號墓,肯定了阿柴王陵的吐蕃化特征。何利群副研究員與我們分享了鄴城佛教遺跡、窯址、宮城區(qū)的發(fā)掘情況。謝西營館員根據(jù)慈溪上林湖越窯豐富的材料,為我們揭示了越窯青瓷,特別是秘色瓷的真相。最后,張建林教授與杭侃教授對上述報告進行了評議,強調了站在大的時代背景下看待和分析材料的必要性,并與發(fā)言人就不同問題展開討論。
第二場報告由李星明教授主持,圍繞視覺文化議題展開,五位學者就早期繪畫的分科、技法、墓室壁畫的改繪,以及“樹下老人圖”圖式等問題進行了發(fā)言。鄭巖教授以北朝石葬具畫像為中心,對其中出現(xiàn)的人物、山水、花鳥圖像材料進行了梳理,為探究早期繪畫的分科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吳雪杉教授以東晉顧愷之的畫論為切入點,通過對相關視覺材料的細讀,觀察到眼睛與目光之間的獨特關系,并將其與印度佛像傳統(tǒng)建立起關聯(lián)。耿朔副教授與李梅田教授不約而同地談到中古墓室壁畫的改繪現(xiàn)象。耿朔副教授以徐顯秀墓為例,提及墓主畫像與石門的改動痕跡,總結出技術型調整、題材與構圖完全改動的兩種不同情況,嘗試從墓葬營建的角度,對喪葬觀念和喪葬制度進行解釋。李梅田教授認為墓室壁畫改繪的動因是多樣的,其中包含對前代建材的改造、合葬者身份等級之差、畫工失誤等多方面因素。趙偉教授對唐代赫連簡墓“樹下老人圖”進行了分析,通過對圖像細節(jié)與文獻的對比,推斷這些圖像為道教法師參與世俗喪葬活動的表現(xiàn)。本場發(fā)言結束后,李清泉教授與韋正教授對報告進行了評議,分別對早期繪畫分科的意義、“樹下人物圖”的定名和定性,以及顧愷之“目送歸鴻”中對眼睛遠望的強調等問題與發(fā)言人進行了交流。
第三場報告由葛承雍教授主持,五位學者發(fā)表了有關物質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青銅器、陶瓷器、刻石、陶俑、石塔等物質遺存。蘇榮譽教授通過幾則實物例證,從器物形制、鑄造技術、功能等方面,探討了中古青銅牛車模型的流變。紀東歌副研究館員從故宮收藏的三件青釉堆塑罐出發(fā),對漢晉堆塑罐裝飾工藝的發(fā)展進行了探討。魏斌教授對云峰山刻石的營建動因與觀念進行了闡釋,認為這些題刻既體現(xiàn)了個人修仙觀念,又是疊加情感的紀念碑景觀。楊軍凱研究館員以康文通墓出土彩繪釉陶俑為例,討論了初唐至盛唐墓俑的不同上色與裝飾方式,并對其中的區(qū)別與變化提出了總結性思考。張鵬教授對金仙公主塔進行了復原性探究,包括石塔的建造初衷、定名脈絡、景觀空間等,厘清了一座唐代石塔被挪用為金仙公主塔的緣由。最后,評議人王光堯研究館員和張學鋒教授對本場報告進行了細致的點評,并對相關議題繼續(xù)深入討論的可能性提出了建議。
會議第二天上午,我們安排了有關理論和方法的學術對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方法論問題展開交流。對談會的上半場,針對李軍教授的提問,巫鴻教授通過回顧自己的學術經(jīng)歷,談到近幾十年來西方美術史研究的動向。他說自己早期研究受到圖像程序和結構主義等方法的啟發(fā),而 21 世紀視覺文化研究的流行,則重寫了美術的概念,拓展了美術史研究的范圍,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挑戰(zhàn)。尹吉男教授解釋了圖像的知識生成這一研究路徑,點明了國內中國美術史研究所面臨的特殊語境,認為需要應對書畫鑒定和考古學兩個領域帶來的成果與挑戰(zhàn)。此外,他認為做早期美術史研究往往缺乏同期文獻的支撐,因此二重證據(jù)法的有效性受到限制,美術史家需要探求一種新的切入路徑。陸揚教授在對談中,強調了視覺材料對中古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同時提示我們要注意視覺文化的傳播與文本材料之間的關系。另外,針對李軍教授對“唐宋變革論”的追問,陸揚解釋了內藤湖南理論的內在邏輯,并談到了晚唐五代至北宋視覺文化的轉型問題。此外,他還談及自己對《韓熙載夜宴圖》的新認識。本人講述了自己的研究經(jīng)驗及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指出當今美術史討論和解決的問題已不限于藝術本體,已然切入了思想史、社會史,乃至政治史,并強調了跨學科交流的重要意義。
在下半場對談會上,多位學者就物質文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展開熱烈討論。李軍、汪悅進、林偉正三位教授的問答,從美術史的角度討論了中外物質文化方法論的嬗變。汪悅進教授指出,美術史研究需要關注表層物質性及深層理路之間的復雜關系。林偉正教授則強調,器物材質本身就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或可在材質藝術的概念下進行深度討論?;粑〗淌谡驹诳脊艑W的角度思考了美術史在方法論層面的貢獻,指出美術史研究補足了考古學研究所忽略的人的維度,強調回歸原境,見物而更見人。同時他認為美術史研究在傳世作品的年代鑒定上獲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也為考古學研究帶來了新的啟示。侯旭東、余欣兩位教授以歷史學家的身份討論了歷史學研究與美術史和物質文化研究之間的關系。侯旭東認為圖像和物質的歷史學研究可以使用美術史方法重新考量,這樣才能回到歷史現(xiàn)場。余欣反思了以圖證史的研究思路,指出圖像具有自身的脈絡,不能將其簡單地視為另一種文本。他認為物的歷史學研究應該超越物質性和文本性,應將物置于信仰、風俗等歷史原境中去考察。對談會最后,專家學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xiàn)了跨界對學術研究的促進作用。
第五場報告的議題是思想與觀念,由羅世平教授主持,圍繞宗教美術展開。杭侃教授對云岡石窟的分期進行了梳理,重新梳理了石窟的營建時間與過程,將第 5 窟和第 13 窟納入第一期,為探討云岡石窟的營建問題提供了新線索。李凇教授針對云岡石窟的大佛眼珠,探討了四種可能的表現(xiàn)形式和材料,并談到了其制作動機和歷史背景,為我們提供了圖像細讀的一種新思路。張南南助理研究員以敦煌早期三窟為對象,探討了第 275 窟的功用,并闡述了三窟之間的關系。王云教授通過圖像和文獻,討論了中古佛教、道教造像主像下方的一種圖案,否認其為博山爐,認為其與光明意涵有關。鄭弌副教授以隋至初盛唐之際法華圖像的演變?yōu)橹行?,圍繞幾組個案討論了佛教信仰與藝術表現(xiàn)的轉向問題。評議階段,鄭巖教授認為發(fā)言學者觀察與使用材料的方法值得借鑒,張鵬教授就報告人關于宗教美術研究路徑和方法予以肯定。
第六場報告由蘇榮譽教授主持,五位學者圍繞禮儀制度與文化交流議題發(fā)表了各自的見解。韋正教授以大同寺兒村墓出土北魏石雕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北魏平城時代鮮卑民族的軍儺儀式。劉呆運研究員從墓地成因、墓主身份、墓葬等級、墓葬文化個性等方面對洪瀆原唐墓進行了全方位解讀。沈睿文教授從帝陵擇址、陵地布列原則、隨葬品禁斷以及墓室壁畫布局等方面的變化,就開元年間唐玄宗對喪葬制度的整頓與重塑展開討論。葛承雍教授分析了新出土墓葬壁畫中的胡人圖像,通過探索中古時期下層胡人的生活狀況,展示了胡漢交融的社會圖景。張建林教授就石窟壁畫和唐墓壁畫中的赭色凹線起稿痕跡展開研究,探討了該技法的傳播路徑,認為這一現(xiàn)象有助于揭示唐墓壁畫的繪制程序。最后,評議人李凇教授和李梅田教授對各位學者的報告進行了點評,并提出了個人見解,隨后展開討論。
這就是我對這兩天會議的簡要總結。在這里我再次表達一下謝意,首先感謝各位參會專家學者對本次會議的大力支持,其次感謝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對本次會議的支持,再次感謝人文學院院長李軍教授,他長時間內一直關心并指導本次會議的具體事宜。在此,我還要感謝我們的會務團隊,特別是耿朔副教授和章名未講師,以及辦公室王永強和邵軍同志,他們?yōu)楸敬螘h做了大量會務工作。此外還要感謝為大會提供幫助的各位同事以及同學。最后我還要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藝術分社梁存收社長和邵小莉編輯,這次給各位代表贈送的一本書,是我們去年的會議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藝術分社梁社長為我們這次會議和人文學院贊助了 80 本書。
謝謝大家!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