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ⅴ无码乱码在线播放_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_中文字幕欧美熟妇一区_亚州αⅴ无码中文字幕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袁枚的講究:趣讀《隨園食單》
像袁枚一样吃得讲究,活得痛快!穿越300年的舌尖盛宴,还原清代美食家袁枚的生活美学,透过文人雅集看当时的社交生活和世相百态。广雅出品。
ISBN: 9787559882240

出版時間:2025-08-01

定  價:68.00

作  者:林卫辉 著

責  編:黎永娥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中国现当代随笔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裝幀: 平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200 (千字)

頁數(shù): 268
圖書簡介

《隨園食單》不只是食譜,更是清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范本。本書是一部解讀清代美食家袁枚及其《隨園食單》的作品,精選食單中 40 余道菜肴和茶酒,從粵菜的鮮、官府菜的雅,到武夷山茶、蘭陵酒等,呈現(xiàn)一席驚艷無比的隨園宴。從食材甄選到烹飪技法,解析袁枚的飲食哲學,看他如何將生活美學融入一飲一食。冒死吃河豚的同窗好友蔣和寧、獲康熙御賜豆腐秘方的老寵臣、與之惺惺相惜的鄭板橋……全書串連起袁枚與30多位名士的宴飲軼事,描繪他辭官隱居后以隨園展開的社交生活,透過名士宴飲看清代官場與民間的社交生活和世相百態(tài)。

作者簡介

林衛(wèi)輝,廣東潮州人,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法學院,美食專欄作家,公眾號“輝嘗好吃”主理人,《風味人間》美食顧問。著有《此生有味:蘇東坡美食地圖》《尋味》等飲食文化散文集。

圖書目錄

序:對《隨園食單》中廚者之功夫、食者之心法的首創(chuàng)性解讀

前言 做個有趣的人

第一篇 為數(shù)不多的幾道粵菜

冬瓜燕窩

烤乳豬

端州三種肉

獅子頭“楊公圓”

鱔絲羹

剝殼蒸蟹

灌湯餃“顛不棱”

鹵鴨

第二篇 官府菜的心思

尹繼善家的秘制菜

陶方伯家的葛仙米和十景點心

錢觀察家的“神仙肉”

謝太守家的豬里脊肉

蔣御史家的蔣雞

蔣侍郎豆腐

楊中丞豆腐

王太守豆腐

程立萬豆腐

湯西厓豬肺

中秋節(jié)的豬頭

劉方伯家的月餅

徐兆璜明府家的芋羹

朱分司家的紅煨鰻

吳竹嶼家的湯煨甲魚

程澤弓家的蟶干

龔司馬家的烏魚蛋和筍干

章淮樹觀察家的面筋

高郵咸鴨蛋

運司糕(上)

運司糕(中)

運司糕(下)

孔藩臺家的薄餅

春圃方伯蘿卜餅

張荷塘明府家的天然餅

唐靜涵家的燒鱘魚、唐雞、青鹽甲魚

第三篇 談茶論酒

七碗生風,一杯忘世

袁枚眼中的九大名茶

袁枚至愛——老黃酒

金壇于酒之甜

蘭陵酒之厚

藥酒之烈

第四篇 袁枚的講究

吃螃蟹的講究

美器的講究

廚師的講究

請客的講究

一些美食偏見

吃野味的講究

后記:探尋袁枚藏在《隨園食單》里的小心思

序言/前言/后記

前言:做個有趣的人

寫美食,讓不少人羨慕,天天談吃聊喝,很是歡樂。的確,美食令人愉悅,寫美食,加上經(jīng)常接觸美食,吃香喝辣的自然少不了,但這不能與有趣畫等號,君不見有人把自己吃到肥頭大耳一身病,有人“吃人嘴軟”,違心地寫應酬文章,讀來味同嚼蠟嗎?在吃吃喝喝中找到樂趣,做個有趣的人,這是我的努力方向,目前還做不到。有人做到了,這個人就是袁枚。

1716年3月,袁枚(字子才,號簡齋)生于杭州。袁枚曾說“我家雖式微,氏族非小草”,袁枚高祖袁槐眉在明崇禎時任侍御史,到了他父親袁濱這一代,已經(jīng)家道中落,以外出當幕僚養(yǎng)家糊口。好在袁枚的母親章氏教子有方,“其教枚也,自幼至長,從無笞督,有過必微詞婉諷,如恐傷之”。加上家族的讀書基因,袁枚五歲開蒙,七歲入私塾,十二歲與其師史玉瓚同中秀才,十八歲時,“受知于浙督程公元章,送入萬松書院”,被補為廩生,由公家給以膳食,每年發(fā)廩餼銀四兩。

浙江人才輩出,內(nèi)卷得厲害,袁枚屢次參加舉人考試都不中,他突發(fā)奇想,決定去投奔在廣西巡撫金鉷幕中當師爺?shù)氖迨逶?,父親給他湊了二兩銀子,好朋友柴東升又贈送了他十二兩銀子,走了近兩個月,“忍饑受寒”到了桂林。袁鴻把袁枚介紹給金鉷,這改變了袁枚的命運。金鉷特別賞識袁枚,將袁枚的駢文《銅鼓賦》收入《廣西省志》,列為 “藝文”首篇,并推薦他參加博學鴻詞科,送銀一百二十兩讓袁枚赴京。博學鴻詞科是普通科舉外的“特別科舉”,由三品以上官員推薦考生,皇帝親自出題,偏重文學,考中者可直入翰林院。

出人意料的是,后來成為詩壇領袖的袁枚,參加這次考試時居然名落孫山。袁枚落第后,滯留在京,輾轉借住于幾位同鄉(xiāng)處。大家對袁枚不錯,翰林嵇璜聘請袁枚為其子開蒙,就是當家庭教師。袁枚算是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二十三歲的袁枚在京城中舉,半年后參加會試,取得二甲第五名。在入翰林院考試時,袁枚又碰到貴人。他的文章因“聲疑來禁苑,人似隔天河”,被批“語涉不莊”。

“禁苑”即皇宮內(nèi)苑,以風吹玉珂之聲引發(fā)對宮廷禁苑的想象,為僭越之舉,但考官之一的名臣尹繼善(時任刑部尚書),慧眼識才,為其力爭道:“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應制體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習也。倘進呈時,上有駁問,我當獨奏?!?p/>

袁枚被選為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后,如通過考試,一般會被留在翰林院??稍恫幌矚g滿文,考試后名列下等。主持翰林院考試的是名臣鄂爾泰,他很欣賞袁枚,但考卷糊名,“故不知系袁枚試卷,據(jù)實批為下等。待啟糊名,知是袁枚后惋惜之至,但已不可挽回”,袁枚因此被外放為官。

自1742年起,袁枚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陽、江寧四地當了七年縣令。任江寧縣令時,尹繼善是兩江總督,聯(lián)合袁枚的頂頭上司江蘇布政使王師推薦袁枚任高郵知州,可恰好當年袁枚未完成漕運沿途各縣繳錢糧的任務,按例地方官未完成任務“不及一分者,停其升轉,罰俸一年”,受處分期不得升遷,因此吏部否決了提拔袁枚的提議,阻斷了袁枚的此次升遷之路。當年冬季,袁枚以侍奉病母為由辭官回鄉(xiāng),兩年后因經(jīng)濟拮據(jù),袁枚向吏部提出復職申請,被派到陜西當縣令,這比他幾年前在富庶的江南可差了一個檔次,到陜西僅兩個月,袁枚的父親去世,他借機又辭官了,這一年他三十七歲。

袁枚在江寧知縣任上時花三百兩銀子買下了隨園,他在《隨園詩話》中說:“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余之隨園也?!彼凇峨S園記》中說:“隨其高為置江樓,隨其下為置溪亭,隨其夾澗為之橋,隨其湍流為之舟;隨其地之隆中而欹側也,為綴峰岫;隨其蓊郁而曠也,為設宧窔?;蚍龆鹬?,或擠而止之,皆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而莫之夭閼者。故仍名曰隨園,同其音,易其義?!彼诮o友人程晉芳的信中說:“我輩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誕,當不受文人之厄。”既然文人不能再走當官發(fā)財?shù)某R?guī)之路,袁枚決心另辟蹊徑,“不受文人之厄”。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以經(jīng)商聚財為恥,甚至一談到錢就臉紅,袁枚卻說:“人生薪水尋常事,動輒煩君我亦愁。解用何嘗非俊物,不談未必定清流。”他以隨園為基地,綜合開發(fā)利用,開啟了他精彩有趣的五十年后半生。袁枚的“生財術”,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將隨園從私園變?yōu)楣珗@,把隨園的圍墻全拆,免費向游人開放。“放鶴去尋山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隨園的池沼樓臺,奇峰怪石,外加書畫、圖章、法帖等各種古玩器具和海量藏書,就是當時的 “活廣告”,很多人都由此知道了江寧小倉山有個歸隱的大詩人袁枚居住的極妙的去處,于是慕名而來。袁枚一下就“紅”了,隨園也變成了南京的游覽勝地,文人墨客經(jīng)常聚集在此論詩唱和,而袁枚酷愛交友,在此大擺宴席招待各路名士。各級官員無論出差還是路過,到了南京都會去隨園看看,而且當?shù)氐牡胤焦贂陔S園設宴款待來賓。

二是出租經(jīng)營。據(jù)袁枚孫子袁祖志在《隨園瑣記》中記載,袁枚將隨園 “東西之田地山池,分十三戶承領種植”。佃戶們在隨園種植糧菜果木,飼養(yǎng)家禽,袁枚不僅每年可收租利,且每日所需之蔬菜以及宴客所需,亦可由佃戶供給。除此之外,1751年,袁枚在安徽滁州所購田產(chǎn)亦漸有收益。

三是賣文。因袁枚在文壇地位日隆,出高價請他撰寫傳記、序文、墓志者漸多,許多達官顯貴,都以讓他為自己的父祖寫碑傳墓志為榮。揚州有一安姓的巨富,刻了一部書,以兩千兩銀的價格請袁枚題跋。

四是出版暢銷書。袁枚自刻其小倉山房各種著作,隨園內(nèi)有“南軒”,即是專門收藏其著作刻板之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隨園詩話補遺》《隨園食單》,及鬼怪小說《子不語》《續(xù)子不語》等,這些書在當時是暢銷讀物,簽名版更是價值千金。五是開學堂辦教育,招收學生。他廣招學生,尤其女弟子,隨園女弟子超五十人,這些女弟子多是江南名士或官吏的妻妾、女兒。收徒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袁枚對自家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有方,晚年時已有“田產(chǎn)萬金余,銀二萬”,而其他書畫、圖章、法帖等古董藏品亦不少。正因有如此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袁枚才能擴建隨園,廣邀朋友,宴飲游樂,四處壯游,同時還能安心進行詩文創(chuàng)作,而取得非凡的成就,安心過著瀟灑滋潤的隱居生活。

隨著袁枚的詩《所見》《秋海棠》《推窗》和文《隨園后記》《與薛壽魚書》《黃生借書說》等入選不同版本的中小學語文課本,袁枚的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更多為今人所接觸。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袁枚倡導以真情、個性和詩才為核心的性靈說,反對沈德潛的格調(diào)說、翁方綱的肌理說等。他所謂的“性靈”,是集性情、才情于一體,追求清妙真雅的詩文風格。他的性靈之風,在當時風行海內(nèi),蔣子瀟《游藝錄》中記載了性靈說在當時詩壇的反響:“乾嘉中詩風最盛,幾于戶曹劉而人李杜,袁簡齋獨倡性靈之說,江南北靡然從之,自薦紳先生下逮野叟方外,得其一字榮過登龍,壇坫之局,生面別開?!痹墩J為“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而且 “人必先有芬芳悱惻之懷,而后有沉郁頓挫之作”,他還提到 “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因為“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袁枚在乾隆后期取代沈德潛主盟文壇,成為乾隆三大家(袁枚、蔣士銓、趙翼)之首。

袁枚可謂著作等身,從乾隆元年(1736)寫《魚塘懷古》開始,到嘉慶二年(1797)去世,六十年辛勤創(chuàng)作,留下古近體詩四千多首,是中國古代詩人中寫詩最多的人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袁枚編成《隨園全集》六十卷,此外編有《小倉山房外集》四卷,十五年后又補編了一次詩集、文集,各增至三十二卷。最后詩集增至三十七卷,文集增至三十五卷,駢文集增至八卷。此外,加上《隨園詩話》二十六卷,《子不語》三十四卷,《隨園隨筆》二十八卷,《袁太史稿》一卷,《牘外余言》一卷,還有《隨園食單》一卷。

吃貨們了解袁枚,主要是因為他的《隨園食單》。這是袁枚數(shù)十年美食實踐的沉淀。該書以隨筆的形式,主要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qū)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記述了袁枚認可的三百二十六道南北菜肴,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飲食名著。不僅如此,《隨園食單》里還藏有袁枚太多的想法,其中提到數(shù)十位人物,提及這些人物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他尊重知識產(chǎn)權,哪道菜出自誰之手,他就把那個人記下來,讓其“食史留名”;二則是對于不便介紹的朋友,他有意識地以各種云里霧里的稱謂將其加入書中,這在文字獄特別嚴重的乾隆年間,是一種對對方的保護,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袁枚是一個對親友肝膽相照的人,他奉母至孝,撫養(yǎng)堂弟和外甥,迎養(yǎng)寡姐。袁枚曾說:“御下過嚴則威褻,訓子弟過嚴則恩衰?!彼麑Υ笥岩埠芎?,朋友程晉芳去世后,他焚燒了五千兩銀子的借據(jù),這件事被寫入《清史稿》,他自己卻從未提過。朋友沈鳳沒有兒女,沈鳳去世后,他每年都會去鎮(zhèn)江為其掃墓,去世前還在遺囑中將鎮(zhèn)江掃墓之事交給兒女。他對仆人都能做到以禮相待,以恩相交,不擺架子。

在四十六歲那年,袁枚請相士胡文炳給自己看相,胡相士說袁枚六十三歲得子,七十六歲壽終。果然,袁枚六十三歲那年老來得子,于是他對七十六歲壽終堅信不疑。七十六歲那年患了腹疾,通達的袁枚給自己做了一首挽詩《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還邀好友們?yōu)樗麑懲煸?。那一年除夕,他整好衣冠,與家人一一告別,然后坐以待“斃”,卻遲遲等不來死神,于是一連寫了七首七絕以示慶賀,命名為《除夕告存戲作七絕句》??赐噶松赖脑独^續(xù)其灑脫自在的人生,游山玩水、探親訪友、廣收弟子、吟詩作對,好不快活,直到嘉慶二年(1797)九月痢疾加劇,袁枚自知來到了生命的終點,賦詩兩首留別故友和隨園,并口述遺囑,十一月十七日從容離世,享年八十二歲。

袁枚坦言自己 “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畫,又好書”。一個如此有趣、有情有義之人,很值得后人學習。從《隨園食單》中讀出一個真性情的袁枚,是我的心得,也是寫作本書的目的,希望你喜歡!

——選自《袁枚的講究:趣讀<隨園食單>》,林衛(wèi)輝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8月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飲食,袁枚的《隨園食單》是繞不開的經(jīng)典。不過,高產(chǎn)美食作家林衛(wèi)輝認為,也不必把這本書“當成美食圣經(jīng)供奉”,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本“趣讀”。他以原著為出發(fā)點,系統(tǒng)地分類和研讀,加入了宏觀的歷史地理背景概述,以及作者生平的補充,并且以微觀的現(xiàn)代食品科學研究方法,盡可能推斷、破解和復原其中的食材及其加工工藝和烹飪方式。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在王權政治背景下,百姓的生存智慧和士大夫階層的審美。

——陳曉卿(紀錄片導演、美食作家)

一部《隨園食單》,就是從格物中來,亦從自省中來。這是中國古代飲食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之作?;蛟S袁枚的《隨園詩話》有言之過濫的弊端,但《隨園食單》卻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趣的美食經(jīng)典。而林衛(wèi)輝先生以一個既有文獻修養(yǎng)又深耕廚藝研究的學者之功力,做足形下之功夫,調(diào)動形上之參悟,對《隨園食單》作了一番現(xiàn)代詮釋,其中對有關廚者之功夫、食者之心法、為主之妙方、為客之受用,都作了首創(chuàng)性的解讀。

——羅韜(資深媒體人)

《隨園食單》風行兩百年,誰解其中味?此中有飲食真味、宦海情味、人生況味,全憑林衛(wèi)輝先生以看似輕松的筆調(diào),首次為讀者揭秘發(fā)覆。也是他繼《此生有味:蘇東坡美食地圖》為蘇軾立一別傳之后,再為袁枚立一別傳。不僅大有功于飲食文化史的研究,也大有功于古代文學史的研究。

——周松芳(文史學者)

青瓷碟子擺三樣,整蟹敲開殼,膏如凝脂;灌湯餃正在鍋中滋滋響;鹵鴨已經(jīng)去骨,另備醬料;掐開劉方伯家的月餅,里餡的核桃仁滾進酒盅。琥珀色的酒里漾著舊年月,園中草木自在榮枯。袁枚寫食單時,約莫也這般:三分煙火氣,七分故人情。個中講究三言兩語怎能概括?且聽林衛(wèi)輝老師抽絲剝繭,娓娓道來。

——宋思維(水墨畫家)

名家推薦

研究中國飲食,袁枚的《隨園食單》是繞不開的經(jīng)典。不過,高產(chǎn)美食作家林衛(wèi)輝認為,也不必把這本書“當成美食圣經(jīng)供奉”,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本“趣讀”。他以原著為出發(fā)點,系統(tǒng)地分類和研讀,加入了宏觀的歷史地理背景概述,以及作者生平的補充,并且以微觀的現(xiàn)代食品科學研究方法,盡可能推斷、破解和復原其中的食材及其加工工藝和烹飪方式。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在王權政治背景下,百姓的生存智慧和士大夫階層的審美。

——陳曉卿(紀錄片導演、美食作家)

一部《隨園食單》,就是從格物中來,亦從自省中來。這是中國古代飲食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之作?;蛟S袁枚的《隨園詩話》有言之過濫的弊端,但《隨園食單》卻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趣的美食經(jīng)典。而林衛(wèi)輝先生以一個既有文獻修養(yǎng)又深耕廚藝研究的學者之功力,做足形下之功夫,調(diào)動形上之參悟,對《隨園食單》作了一番現(xiàn)代詮釋,其中對有關廚者之功夫、食者之心法、為主之妙方、為客之受用,都作了首創(chuàng)性的解讀。

——羅韜(資深媒體人)

《隨園食單》風行兩百年,誰解其中味?此中有飲食真味、宦海情味、人生況味,全憑林衛(wèi)輝先生以看似輕松的筆調(diào),首次為讀者揭秘發(fā)覆。也是他繼《此生有味:蘇東坡美食地圖》為蘇軾立一別傳之后,再為袁枚立一別傳。不僅大有功于飲食文化史的研究,也大有功于古代文學史的研究。

——周松芳(文史學者)

青瓷碟子擺三樣,整蟹敲開殼,膏如凝脂;灌湯餃正在鍋中滋滋響;鹵鴨已經(jīng)去骨,另備醬料;掐開劉方伯家的月餅,里餡的核桃仁滾進酒盅。琥珀色的酒里漾著舊年月,園中草木自在榮枯。袁枚寫食單時,約莫也這般:三分煙火氣,七分故人情。個中講究三言兩語怎能概括?且聽林衛(wèi)輝老師抽絲剝繭,娓娓道來。

——宋思維(水墨畫家)

編輯推薦

“不將就”生活美學的極致實踐,傳承千年的生活理念,中國飲食文化的巔峰縮影。

人生百味,不過一席隨園宴。

乾隆年間的詩壇領袖,也是歷史上最會吃的文人;他辭官歸隱,卻把日子過成了詩。他不僅是美食家,更是生活美學的鼻祖!他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卻反對鋪張浪費;他追求美味,卻更看重飲食背后的情趣與境界。

清代比誰都懂生活的美食家,23歲中進士,沒做幾年官34歲卻辭官歸隱,建了一座隨園,吃遍江南,寫下一本讓后世吃貨膜拜的《隨園食單》。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菜譜,更寫透了中國人對美食的極致追求。

冬瓜燕窩湯講究“以柔配柔、以清入清”、鱔魚需“現(xiàn)殺現(xiàn)烹,現(xiàn)熟現(xiàn)吃”、鹵鴨必先“去骨”等粵菜做法,從食材選取到搭配均精細得很;豆腐蟶湯之稱絕在于蟶子的肥美,風肉的精妙在用鹽比例,豬蹄膀神仙肉的關鍵在兩缽合之……官府菜制作也深刻蘊含袁枚的烹飪哲學。從龍井到花雕,從泡好茶先“藏好水”、黃酒講求“以狠為佳”,袁枚的“茶酒哲學”中呈現(xiàn)的是對風雅生活的極致講究。

袁枚用一桌菜講透待客之道,比如“戒耳餐”,批評貪圖名貴食材的虛榮行為,認為“豆腐得味,遠勝燕窩”,用大碗盛淡而無味的燕窩不如碗中放明珠百粒;“戒目食”,反對量多、講排場,40余道菜的宴會,回家后仍需煮粥充饑,因菜品粗制濫造。這種對一只碗、一席宴“不將就”的講究,背后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禮儀與審美。

精彩預覽

序:對《隨園食單》中廚者之功夫、食者之心法的首創(chuàng)性解讀

羅韜

袁隨園道廣才高,論才性的放曠,世情的洞達,學問的博雅,識見的超卓,詩文的妙趣,都可與蘇東坡相頡頏。但他去今日近,聲名又一度凌越一世,享不虞之譽,必有求全之毀,故成了后輩詬罵的對象,讀過點書的人幾乎都借罵袁以自鳴其高;而東坡遭際坎壈,又去今日遠,罵東坡之人如朱熹輩,反成被罵之人,東坡污垢盡洗,玉潔珠明,今日教授“名嘴”輒以譽蘇為時尚,說得余香滿口,其實多屬未飲先醉。庸眾之所非者未必非,庸眾之所是者未必是。

罵袁隨園最狠的評語,曰“名教罪人”,略晚于他的幾位“文化名人”,一面罵他,一面居然亦步亦趨。畢竟,隨園之行為,“不外人情”而已。所以我對史上之“名教罪人”,都多增三分看重。隨園詩曰:“有目必好色,有口必好味,戒之使不然,口目成虛器?!本退憬袢罩司?、才媛淑女,亦未必敢這樣說。他是這樣想,就這樣寫,也這樣做的。

莊子說過一句很“不莊子”的話“嗜欲深者天機淺”。但對于隨園而言,卻往往在嗜欲深處悟天機,他夫子自道“平生品味似評詩,別有酸咸世不知”。所謂“別有酸咸”,正是機微所在。中醫(yī)有句話,叫 “舌為心之苗”。這話說得真好—舌之妙用,正在格物與自省之間—味之來源是妙用食材,味之領略則存乎一心。他的一部《隨園食單》,就是從格物中來,亦從自省中來。這是中國古代飲食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之作?;蛟S他的《隨園詩話》有言之過濫的弊端,但《隨園食單》卻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趣的美食經(jīng)典。而林衛(wèi)輝先生以一個既有文獻修養(yǎng)又深耕廚藝研究的學者之功力,做足形下之功夫,調(diào)動形上之參悟,對《隨園食單》作了一番現(xiàn)代詮釋,其中對有關廚者之功夫、食者之心法、為主之妙方、為客之受用,都作了首創(chuàng)性的解讀。說衛(wèi)輝是隨園功臣,是恰如其分的。

袁隨園論食,首重一“品”字。在我看來,品有三義:一曰品格,當然首先要免俗,不能一味好華斗奢;二曰品類,就是味有多方,察類明故,知賞異量之美;三曰品嘗,就是以舌為本,切忌“耳餐”。這從他論豆腐之美,可以見其品:“何為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貪貴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边@其中包含一個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平等二字,這全方位貫穿于他的談詩論世待人,乃至品食中。他的詩,有“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而對于食,有“豆腐得味,遠勝燕窩”。這就是一個主張去除成見、一切平等的隨園之品。

袁隨園論食,一反“君子遠庖廚”之迂,他為一個“法”字,每問師于庖丁。這時,林衛(wèi)輝先生經(jīng)常忍不住“現(xiàn)身”現(xiàn)場“相與談藝”。如隨園談到 “雙缽蒸蹄膀”,蹄膀不小,要一個缽套上另一個缽才蓋得嚴實。但嚴實不是第一要義,要義在哪?衛(wèi)輝分析:這種方法,使得外面的水蒸氣進不去,但里面的酒精在七十八攝氏度左右開始從兩個缽之間的空隙中揮發(fā)出來。這個過程也是酒與蹄膀產(chǎn)生酯化反應,生成具有芳香氣味的乙酸乙酯的過程。如果用過于嚴實的蓋密封,水蒸氣進不去,但酒也出不來,蒸出來的蹄膀酒味過濃。隨園只是“道其然”,衛(wèi)輝是“道其所以然”。此類精彩詮釋,書中比比皆是。想隨園聽了,也要說“后生可畏”。

此外,一個“興”字,是食家不可或缺的。食,有所謂“文食”,可以品其致;有所謂“武食”,可以盡其興,這亦是酸咸以外的妙處。袁隨園談到中秋節(jié)如何食掉一個五斤重的紅燜豬頭,如何盡興享用這凡人眼中的粗物:他請來幾位朋友,大中午先“調(diào)虎離山”地拉他們出去游山玩水,到天黑月明才回轉返家,此時大家饑腸轆轆,以前窮人說 “過午當肉”,餓了吃什么都香,一個大豬頭被噍吃殆盡,不在話下。對此衛(wèi)輝評:中秋佳節(jié),金陵勝景,志趣相投的朋友,居然還有一個豬頭“調(diào)味”,在袁枚筆下,即便形態(tài)粗陋的豬頭也上得了臺面,一樣雅趣盎然。一個豬頭得到了最佳的待遇,這就是食之“興”了。

回味舊食,常生感慨。一個“慨”字,應該是最深沉的味了。當袁隨園回憶老友陶易家的十種點心時,生出“自陶方伯亡,而此點心亦成《廣陵散》矣。嗚呼!”感慨良深,其中著一“亡”字,正是劉知幾所謂“用晦”,衛(wèi)輝沒有輕易放過。對這曲筆之意,他調(diào)用了《清史稿》《隨園詩話》《子不語》等材料,對江蘇布政使陶易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遭逢的文字獄作了深入的考察。陶易是隨園老友,與其心心相印,且為官清正,其轄內(nèi)一已故舉人的兩句詩,被小人深文周納,檢舉到朝中,乾隆皇帝斷為反詩,要嚴加追殺。陶易生怕眾人蒙此瓜蔓之禍,加以回護,即被解京問斬。隨園比之為冤死的三國名士嵇康,于是,借不能再食陶夫人手造的“十景點心”,而發(fā)出“廣陵散于今絕矣”的感慨。如果沒有衛(wèi)輝這一番爬梳細考,我們對那“嗚呼”二字的深沉感慨,就會一眼滑過,辜負了隨園文字背后的苦心。

由此上溯,隨園少年科第,但三十四歲即告別官場,自放于江湖,自營一種風流佻達的狂奴意態(tài)。此時,不是正逢所謂“康乾盛世”嗎?孔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痹陔S園看來,這 “盛世”,是有道乎?抑無道乎?嗚呼!

——選自《袁枚的講究:趣讀<隨園食單>》,林衛(wèi)輝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8月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