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馬恩經典著作為文本依據,以當代中國現(xiàn)實為立足點,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采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綜合研究法,比較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和闡釋了馬恩家庭倫理思想的科學體系和當代價值。當代中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突發(fā)多變,帶來家庭結構、模式和家庭關系的重大變化,家庭矛盾復雜多樣、家庭倫理缺失和家庭道德滑坡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因此,系統(tǒng)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為當代中國新型家庭道德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加強家庭美德建設的精神,推進和諧文明家庭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同時,推動馬克思主義家庭倫理思想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張紅艷,女,博士,教授,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導師。1990年本科畢業(yè)于西北政法大學,2005年在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學研究生畢業(yè),2014年獲廣西師范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婚姻家庭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與研究,出版專著:《法律透視:婚姻家庭暴力》、《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及其當代價值》,參編教材多部,主持并完成省級以上課題4項,在省級以上核心刊物發(fā)表論文50多篇。
緒論
一、研究緣起和意義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外研究現(xiàn)狀
(二)國內研究現(xiàn)狀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內容
五、研究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
(一)研究重點和難點
(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主要創(chuàng)新點與不足
第一章 家庭和家庭倫理的內涵
一、家庭
(一)家庭產生
(二)基本內涵
(三)本質特征
(四)道德傳承
二、家庭倫理
(一)內涵
(二)特征與實質
(三)歷史演進
(四)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
(五)家庭倫理與道德的關系
第二章 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形成
一、歷史背景
(一)家庭環(huán)境
(二)社會環(huán)境
(三)倫理環(huán)境
二、理論來源
(一)歐洲古代家庭倫理思想
(二)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家庭倫理思想
(三)歐洲近代的家庭倫理思想
三、形成過程
(一)萌芽階段
(二)形成階段
(三)豐富成熟階段
第三章 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家庭倫理基礎論
(一)兩種生產理論
(二)人的本質理論
(三)人的解放理論
二、家庭倫理本質論
(一)性愛、血緣是家庭倫理的自然基礎
(二)責任與傳承是家庭倫理的根本屬性
(三)婚戀自由和男女平等是家庭倫理的價值取向
(四)家庭倫理是以一定經濟關系為基礎的道德關系
三、 家庭倫理規(guī)律論
(一)隨著生產方式發(fā)展而發(fā)展
(二)隨著社會文明進步而進步
(三)在傳承和交流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
第四章 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基本特點
一、主體性
(一)研究出發(fā)點的主體性
(二)價值取向的主體性
(三)終極關懷的主體性
二、實踐性
(一)家庭倫理形成的生活實踐性
(二)家庭倫理發(fā)展的實踐性
(三)家庭倫理檢驗標準的實踐性
三、批判性
(一)對現(xiàn)存的家庭倫理道德狀況的批判
(二)對現(xiàn)存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分析和批判
(三)對資產階級家庭倫理思想的批判與揚棄
四、科學性
(一)哲學基礎的科學性
(二)內容體系的科學性
(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第五章 馬克思恩格斯家庭倫理思想的影響
一、對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影響
(一)弱化基督教家庭倫理的禁錮
(二)推動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
(三)促進了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
二、對蘇維埃俄國的影響
(一)廢除封建農奴制的宗法制家庭倫理
(二)提倡建立有愛情的婚姻倫理
(三)開啟了以男女平等為核心的家庭倫理制度建設
三、對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
(一)對印度的影響
(二)對埃及的影響
(三)對巴西的影響
四、對近現(xiàn)代中國的影響
(一)影響了中國家庭倫理從近代向現(xiàn)代的轉型
(二)推動了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家庭倫理思想中國化
第六章 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現(xiàn)狀與建構
一、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困境及其成因
(一)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新特點
(二)社會轉型期中國家庭面臨的倫理困境
(三)當代中國家庭倫理失范的成因
二、重構當代中國新型家庭倫理關系
(一)塑造高尚的家庭倫理道德
(二)樹立正確的家庭價值觀
(三)構建和諧的家庭倫理關系
三、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倫理新綱常
(一)新三綱
(二)新五常
四、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正確婚戀家庭觀的培育
(一)婚戀家庭觀方面的非道德表現(xiàn)
(二)非道德婚戀家庭行為形成的原因
(三)培育當代大學生正確婚戀家庭觀的新思路
結 語
參考文獻
后 記
馬克思恩格斯已逝去一百多年,雖然他們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偉人探求真理、追求幸福的心是和我們相通的。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